【港大風波】當衝突成為常態

撰文:張韻琪
出版:更新:

就像一套被劇透的電影,觀眾一早準備好某些情節的出現與大結局將會如何,完場時大家只有納悶的感覺。

 

這樣的狀況,在星期二晚香港大學舉行的校委會會議上再次上演:一眾反對李國章任校委會主席、關心港大管治與校委會改革的同學,在舉行會議前數天已開始罷課、組織同學討論事件、向校委會發公開信,以及欲與校委會主席和成員見面溝通等等。無奈事與願遺,到校委會進行期間,百多二百名同學在會場外守候,直至會議結束,新主席仍在跟傳媒與苦候的同學玩「兵捉賊」。之後港大保安、警察與同學多次推撞,甚至出現警方拿胡椒噴霧恫嚇學生等等。

 

這些場面已不是第一次出現,劇情繼續推演的話,就是學生被校委會、校方與某些傳媒嚴厲批評,參與的同學或許要面對刑責或大學處分。至於不滿的一眾同學,一方面要不停向公眾解釋他們的行動理由與訴求,另一方面也要再商量後續計劃,但卻陷入無計可施,苦於技窮的狀態。傳媒或社會大眾又再期待下一次會議與衝突的到來,可惜問題的核心仍未解決,無論校園內或社會整體氣氛依舊繃緊、撕裂與劍拔弩張。

 

當衝突與對立成為常態,這個社會已逐步失去溝通的耐性與智取解難的能力。與2000年時港大校委會如何處理民調事件相比,現在的狀況可說是差天共地。當時港大校長鄭耀宗教授被校內學者鍾庭耀博士指控政治干預民調,而港大同樣受到強大的社會輿論批評和指責。

楊鐵樑三星期處理民調事件

 

當年校委會主席楊鐵樑大法官在事件曝光與爭議三星期之內,根據《大學條例》成立了一個三人的獨立調查小組,並傳召大學和事件相關人士作證和進行聆訊。十一天的聆訊全程電視直播,事件中人包括被點名作干預的正副校長和特首董建華的特別助理路祥安等,均在全社會面前接受調查小組提問和作供。聆訊後不足一星期,調查小組已完成長達74頁的報告,而校委會亦於數天後的會議上公開報告,最後鄭校長亦為事件帶來對港大的傷害發表公開信,並以請辭承擔責任。

 

民調事件始於鍾博士2000年7月7日於報章撰文而公開,終於鄭校長2000年9月6日的辭職公開信,兩個月的紛爭與擾攘對當時人來說固然是苦不堪言,但社會上卻能認真地對學術自由、大學民主化,以及政治與大學間的應有的角色和關係作深入的討論,各方理據互相陳述,至少令大學的自由空間能稍為得到保障。試想像,如果沒有當時楊鐵樑主席的迅速回應,並以公開的調查程序服眾的話,這件事情會如何終結?社會上又能否對學術自由來一次難得的爭論、反思與激辯嗎?

(黃永俊攝)

別讓「更強力」之惡得逞

 

還看今天,目前的政治困局與社會撕裂的狀況已令大部份市民搖頭嘆息,懊惱不已。因此,即使大家多麼的想逃避,也希望港大校委會能有智慧地處理眼下不斷發酵的政治干預與爭議,坦誠而又勇敢地堅守學術自由的陣地。無奈的是,當下在港大校委會上演的劇目,與背後「更強力」之惡(有形與無形的)正在相互交錯。而當梁特首一意孤行委任大部份師生反對的李國章為校委會主席的情勢下,希冀校委會主席能如2000年時楊鐵樑大法官拿出一個服眾而智取的方法化解困局,只是癡人說夢。

 

如此,衝突成為常態其實是必然之果,甚至是整個社會爭取更公義與民主必然經歷的過程。學生抱著為學校和社會謀出路而誓不低頭,敢於向強權說不,說實在的既是學生應有之義,也是社會之福。唯願學生能在抗爭路上嘗試爭取愈多公眾的包容與理解,而非被「更強力」之惡打造成「一小撮搞事份子」。在這群魔亂舞之時,學生更需沉著,有勇亦需有謀。時間,必是站在年輕人一方。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