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山 各自解讀」──孫中山只談主權與基建?

撰文:許楨
出版:更新:
從習近平認為「建國方略」已由中共實現,到董建華強調孫中山統一主張,望香港青少年繼承其志,又是否符合該人物歷史原貌與初衷?又能否針對當下時局,發揮中山精神餘熱?
許楨
11 月 11 日,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指,中共實現孫中山革命理想,由此引發「國與共誰才是繼承人」的爭論。(中新社)

自今年初,馬英九下台、藍營於立院大敗,國民黨失卻政權後,早前洪秀柱訪京與習近平會面,第二度開啟該黨在野時期的國共互動。在洪習相見歡的氛圍下,國民黨史上首位女主席,從幾度引起爭議的「一中同表」重回「一中各表」,與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底線一脈相承。在該場合,習近平卻始終將「九二共識」緊釘在「一中」之上,而未提「各表」。可見,在「洪習」時代,國民黨對兩岸溝通所起作用,將相當有限。

國共似乎都堅持「一個中國」主權不可分割,卻始終說不清 1992 年會面成果的默契與分歧何在;這個模糊的共識時隱時現,一直使國共互動跌盪起伏。回想馬英九首度成為國民黨主席之初,亦面對「終統風波」,深藍認為新任領袖放棄「終極統一」目標。

引發「誰是繼承人」爭論 衝擊兩岸關係

2006 年初,馬英九出訪英倫到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演講,筆者即提問:「作為中國首個革命黨的黨魁,馬主席是否仍信奉『三民主義』?」「既是孫中山追隨者,馬主席仍視『統一中國』為己任?」毫無疑問,維護中國主權,確實是「三民主義」核心信仰;否則,便不當以中山信徒自居。

及至上周四(11 月 17 日),馬英九到馬來西亞出席「世界華人經濟論壇」,卻發生了自製「前中華民國總統(台灣)」名牌的風波。馬氏直陳其名牌及講題遭限,乃北京施壓之果。恰於其時,北京高調紀念孫中山誕生 150 周年。11 月 11 日,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指,中共實現孫氏革命理想;由此引發「國與共誰才是繼承人」的爭論,也進一步衝擊兩黨,乃至兩岸關係。

有意思的是,國共恢復交往以後,自連戰以降(除馬英九外)每位訪問大陸的國民黨主席,都到南京謁陵。然則,孫中山其實是以「中國國民黨總理」,而非「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身分下葬南京。可見,歷史早有定案,正版也只有一個,後人爭論都與當事人無涉。

作為對照,剛過去的 9 月 9 日才迎來毛澤東逝世 40 周年,卻未見任何大型活動,連學術討論都少之又少,也反映北京重視孫中山誕辰,始終屬於現實考慮。若高舉毛澤東旗幟,尤其是高調紀念其逝世,總會勾起國人對「十年文革」的慘痛回憶,對中國政經體制的反思,明顯不利於管治威信的建立。

國共恢復交往以後,自連戰以降(除馬英九外)每位訪問大陸的國民黨主席,都到南京謁陵。圖為馬英九向孫中山遺像鞠躬。(馬英九FB)

孫中山不單講統一 並推中國民權民主

問題是,從習近平認為「建國方略」已由中共實現,到董建華強調孫中山統一主張,望香港青少年繼承其志,又是否符合該人物歷史原貌與初衷?又能否針對當下時局,發揮中山精神餘熱?筆者認為,從「建國方略」到「建國大綱」,孫中山建立民國之精要,明顯不在於建幾個水壩、開幾條鐵路,而在於對「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的實踐。而這從來只是「阿媽是女人」的事實與常識。

遠比「建國方略」完備、有系統的「建國大綱」,提出「建國三程序」——軍政、訓政、憲政時期。軍政時期中心工作最後一項,確為「促進國家統一」,並由此啟動「訓政」與「憲政」;訓政中心工作為:訓練人民行使第四權、實行地方自治、推行五大建設;憲政時期中心工作為:召開國民大會、頒布憲法、成立五權政府。

毋庸置疑,「建國大綱」固然含有統一、建設主張,但遠遠不止於此。所謂建設,主要指推進中國民權、民主事業,而非大型基建。可以說,從習近平到董建華,其實避談了「建國大綱」的精髓。如此呈現孫中山,猶如將其降格,亦令人想起 Michelle Obama 的警語:「 When they go low, we go high 」。面對中山精神,不是揚與棄的問題,而是如何解讀與應用的問題。

孫中山在香港成長、受教,深受現代文明洗禮,也受到殖民管治激勵。圖為 1923 年 2 月 20 日孫中山應香港大學學生會邀請訪問母校,作公開演講並與學生大合照。(香港大學網頁)

香港與台灣 仍最接近中山理想

孫中山在香港成長、受教,深受現代文明洗禮,也受到殖民管治激勵。如心中只有統一,又與秦始皇、曹孟德、朱洪武何異?當其世之,日本經過力求「富國強兵」的明治維新,已「脫亞入歐」,成為欺凌中韓的列強之一。假如只追求中國物質上的強與富,又豈須深入國民思緒的精神革命?如欲繼承中山遺志,除推動中國政治、社會的民主化,又豈有他途?

主權並非不重要,但中山精神之可貴,卻在於面對中國最貧最弱的晚清,該位革命家也看到「民權」之不張,這個國家終與「現代化」無緣,亦將自絕於世界。所謂民族、民生、民權從來三位一體,而為自由、平等、博愛所貫穿。直到今天,一度孤懸海外的香港與台灣,仍是最接近孫中山理想之處;從主權到民權,我們且繼續努力之。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