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擴建回報低?真正效益在提升香港競爭力

撰文:李兆波
出版:更新:
主題公園帶來的是人流,人流來了便帶動其他消費、經濟和就業。議員中沒有多少有較為全球化的視野,以競爭力來看這筆投資。
李兆波
香港迪士尼擴建計劃,將包括《魔雪奇緣》主題區。(迪士尼樂園提供圖片)

香港迪士尼擴建,宣布將會加入兩個大型新園區「魔雪奇緣」及「漫威宇宙」(Marvel Universe),造價109億港元,作為大股東的特區政府,按現有股權注資53%、華特迪士尼47%,即港府投資58億,迪士尼投資51億。大家的焦點可能在於那58億是否用得其所,因為這58億元可用作扶貧、房屋等,也有人認為回報不高。

面對全球挑戰 新設施實屬必須

美國是主題公園的大國,根據 Worldatlas.com及Wikipedia綜合各方資料,2015年全球以入場人數計的20大主題公園,美國佔了9個、日本4個、韓國2個、中國內地2個、香港2個、法國1個。而名列3至5位的都是位於日本的主題公園,兩個和迪士尼有關,另一個是環球片場。香港的海洋公園及迪士尼分別名列15及19。值得注意的是和迪士尼有關的主題公園,已佔去了首20位中的10個位置了,而內地有兩個主題公園榜上有名,包括長隆海洋王國及杭州的宋城,排名中未有包括在2016年開幕的上海迪士尼。

上海迪士尼達399公頃,較香港迪士尼度假區大三倍。圖為迪士尼煙花預演。(資料圖片)

香港只是地球上的一點,兩個主題公園可以擠身20大實在是榮幸,表現絕對不差,位於新加坡的環球片場25大不入,2015年的入場人次為420萬。不過隨着上海迪士尼在本年開幕、北京的環球片場在2019年啟用, 兩個位於香港的主題公園會面對一些挑戰。

當一個經濟體發展到一定的收入水平,即是我們叫的「中產」,這些中產便對旅遊有需求,其中的選擇是主題公園。主題公園必須要有新鮮感,否則難以吸引入場的旅客,旅客中有一些是購買年票的,沒有新的設施,他們便不會買年票;而另一些特別的客人也有同感,他們是那些企業包場的旅客,一些大企業會在秋冬的日子於黃昏包場讓員工及其家屬在主題公園作員工周年活動,當在香港只有兩個主題公園,而它們又沒有新的設施時,便不會再選擇前來。

在全球化的年代,主題公園的競爭來自全球,旅客可以不選香港的主題公園而往別處,例如在曼谷的BTS列車上便有來自東京迪士尼的廣告,理論上香港迪士尼是泰國旅客較合理的選擇,因為距離較近。其實香港的主題公園表現優秀,只是從前太依賴內地旅客。

沒有新設施,便難以保留或增加年票購買者或公司包場等回頭客。(梁鵬威攝)

人流帶來的經濟效益

主題公園從來不是回報高的設施,香港迪士尼在2014年度的收入為54.66億元,入場人次為750萬,利潤是3.32億元,是一項紀錄;但在2015年度的收入為51.14億元,入場人次為680萬,有1.48億元的淨虧損。香港海洋公園截至2015年6月底的年度收入為19.6億元,利潤4千5百萬元,之前一年的利潤為9千6百萬元,相信很多人也會意想不到,原來主題公園的利潤是這麼低的,而兩個主題公園的收入加起來也不及中文大學的每年收入(約80億元)。

主題公園帶來的是人流,人流來了便帶動其他消費、經濟和就業。議員中沒有多少有較為全球化的視野,以競爭力來看這筆投資。在過去10多年,政府在房屋問題上的確是一敗塗地,但算帳時應算在有關官員、而不是米奇米妮的頭上,58億元帶來的就業、經濟效益及競爭力,肯定比起每年花近數十億於有關房屋政策運作之上更有效益。長遠來說,香港應多發展其他旅遊設施,才可以維持競爭力。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