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國民教育藏匿在公民教育課程中

撰文:張秀賢
出版:更新:

近日,由曾鈺成擔任副主席的香港政策研究所和旗下的「香港願景」計劃,發表一份名為《充實公民教育政策》的研究報告,標題雖為「公民教育」,實際卻是借此推動國民教育重新上馬。

香港政策研究所「香港願景」計劃發表一份名為《充實公民教育政策》的研究報告。(香港政策研究所網頁)

公民教育完全不足 目標去政治化

整份報告其實有不少的地方確實值得參考,如現時教育制度確是高度「去政治化」,公民教育的目標只是培育同學當一個負責任的公民,但全無探討任何政治身分,而課程綱領也只停留於德育、守法、權利與義務那些範疇,傳授一種「寫信給政府發表意見比參與遊行示威為佳」的公民價值觀。當然,通識教育的出現,令不少同學開始關心社會和政治(不論是基於什麼原因),卻停留於高中層面,小學和初中的公民教育根本完全不足。

另一方面,報告也提到現時教育制度和課程「迴避爭議性的社會議題」,未有空間讓同學討論政治或社會層面具爭議性的議題。現時整個社會和教育文化,其實都處於避免爭拗,盡可能以協商或迴避討論議題來「解決」爭議。

如早前政府和親建制人士對「港獨」爭議的立場,都是抱住不應談的態度,就可見一斑。對中港來說,六四事件、六七暴動等都是重要的政治事件,但礙於其政治敏感程度,政府正式的課程未有將其包含在內,不少老師都只輕輕帶過,甚至避開不談。如將爭議性的社會議題、政治話題放於正式的課程內容當中,反可令同學認識真正歷史,也可以培養同學的批判思考能力。

可是,即使表面的說辭和說法多麼符合教育的目標和理想,到了執行時卻變成另一回事,公民教育到了政府的手中,也只會變成毫無批判、強加國民身分認同的單向國民教育。

2012年政府東翼前地公民廣場「反國教」集會。(美聯社)

國民教育借屍還魂 無助提升獨立和批判思考

公民教育,應以培育負責任的公民為目標。除了令年輕人認識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培養良好的品德,貫徹了解作為社會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外,並應該培養他們的公民充權意識,勇於為改善社會和改變現狀思考和行動。同時,課程應該加強人權教育,令他們意識到德育和人權不應混合一談,亦應培養同學的獨立思考和批判思考。而國民教育,正正是一種灌輸國民身分認同的單向價值教育,完全無助提升同學的獨立和批判思考,而課程亦不容爭辯空間,並非如香港政策研究所的報告描述得這樣樂觀正面。

而報告當中卻借「公民教育」包裝當中的民族主義內容,如以建議「更新公民教育的目的」為例,當中他們就將「公民質素」的定義,加了「根在中國」和「擁護一國兩制」兩項目標。這兩個目標,並不是一般我們所理解的公民要達到的目標,反而應是國民才應該有的價值。報告將公民教育扭曲成國民教育,並將民族主義的內容拆件,在不同的課程設計部分滲入。這樣的公民教育,再加上「大一統」史觀主導的中國歷史科,最終令四年前的國教科可乘機借屍還魂,不可不察。

在整體鷹派路線主導政治形勢之下,國教重推差不多必然是下任行政長官的政治任務,香港政策研究所也提到「國民教育」,必定為行政長官選舉候選人的必答題。在建制派人物都需要回答「支持」的情況下,當中的差別只會餘下以什麼方式推出。雖然近來的政治風波與選舉,已令不少非建制派人物疲如奔命,可是大家仍然需要留意和小心這份研究報告,並需慎防重推國教。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