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許美食車進駐 不許真小販擺街

撰文:梁志遠
出版:更新:
政府在大力宣傳官方美食車的同時,卻瘋狂打擊每年僅僅擺賣新春數天的街頭熟食小販…港人需要的只是一如台灣、南韓、日本、新加坡、泰國聞名吸引的露天熟食市場。為什麼民間這樣簡單的要求,卻總是遙不可及呢?
梁志遠
(陳焯煇攝)

大年初一執筆之時,不斷傳來各區街頭熟食小販被連橫驅趕的消息;前來聲援訪問的大專講師小麗老師,更因公民抗命而被強行遞捕。政府在大力宣傳官方美食車的同時,卻瘋狂打擊每年僅僅擺賣新春數天的街頭熟食小販,令人感到格外諷刺。

 

究竟香港的熟食小販,為什麼不能與亞洲其他城市的同業一樣蓬勃發展,卻反要被針對打壓呢?這其實關係到殖民時期至今,小販政府雙方游擊戰爭的歷史:一方要宣示掌控城市秩序的全面權力,另一方卻要捍衛爭取庶民生計的抗爭空間。這在土地問題(又是土地問題!)日趨嚴重的今天,更彰顯港人城市權利備受剝奪,但也反映民間正釀醞著下一波更大的抗爭。

在上水,當局選擇用鐵馬陣,僅餘十幾檔小美車在夾縫中經營。((吳鍾坤攝)

殖民政府面對現實 小販曾有黃金年代

 

露天熟食小販由來已久,即使英殖政府千般打壓,及後也面對現實,於1923年開始,發放固定及流動熟食小販牌照,當中又再分為大牌(炒煮)及小牌(輕食)兩種,以期平衡龐大的社會需要,及施有效城市管理。隨著戰後經濟起飛,外出工作引申出龐大的廉價膳食需要,政府不得不放寬增加熟食小販牌照,尤其是在工廠區的附近。根本莊玉惜的研究顯示,單是大牌檔的數字,在1970年代的最高峰時期是為數過萬;加上為數龐大的無牌小販,可謂熟食小販的黃金時代。筆者在90年代曾居旺角,每天晚上巴士停駛以後,總見數十無牌流動熟食小販盤據彌敦道及亞皆老街交界,蔚為奇觀。雖然當時偶有食環小販零星衝突,但仍然互相有攻有守,留有小販一絲生存空間。

黃大仙,廿幾檔小食車,未見被驅趕。(鄧麗婷攝)

美食車抄考外國 卻未回應本地需要

 

但在九七以後,隨著市政局被殺,食環署官員全面掌控了小販政策的發展,更一度打算全面取締所有熟食小販牌照。慶幸的是,在2008年發生了中環文園大牌檔的繼承事件;反彈聲音迫使政府最終決定保育剩下不到二十檔的大小牌檔。

 

高永文領導的食衛局更在2015年3月的文件中提出,在地區人士的支持及民間團體的提案下,可以考慮重發大牌檔牌照,及研究重設小販熟食中心的可能。同年,蘇錦樑主理的經濟局也受命抄考外地經驗,推出美食車計劃;只是因為剛公布的入場費高達60萬港元,而售賣對象及地點,只以遊客為本,引起公眾的不滿。

在深水埗,腸粉大王被食環署職員圍堵。(陳焯煇攝)

美食天堂 容不下美食小販?

 

看來,港人欣賞的,只是簡單的平民美食車(亦即新春期間備受市民擁戴的流動熟食小販木頭車);港人需要的只是一如台灣、南韓、日本、新加坡、泰國聞名吸引的露天熟食市場;為什麼民間這樣簡單的要求,卻總是遙不可及呢?我們就沒有能力設立一個衛生有序、立根社區、多元創新,及有民眾自主管理的熟食市集了麽?政府官員的確欠市民一個合理的解釋。

 

自己小販自己救!展望未來,大家除了要繼續光顧無牌熟食小販之外,更要關心他們的生存環境,合力向各區區議員及區議會,要求支持民間團體建議,重新發牌予民間美食車及露天熟食夜市。我們必需打破保守陳舊、議而不決的政策思維,重奪亞洲美食天堂的美譽。

 

【編按:作者是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專任導師。】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