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出售中港業務 環球企業的地方計算

撰文:麥嘉隆
出版:更新:
筆者 1990 年代中開始接觸中國業務,見證國內由一面倒崇尚外國產品,到有不少大眾化的暢銷牌子變成本地品牌,完全理解跨國公司在龐大中國市場所面對的挑戰,而最大的挑戰往往是源自內部……
麥嘉隆
麥當勞宣布出售國內及香港特許經營權予中信集團為首的財團,為期 20 年。(路透社)

早前,美國麥當勞快餐集團宣布以 20.8 億美元 (約 161.4 億港元) 出售國內及香港特許經營權 80% 的權益予中信集團為首的財團,為期 20 年,期間經營者要按收入向總公司繳付特許經營費。年報顯示,被稱為「增長市場」的中國、蘇聯、南韓等多個國家在 2015 年貢獻麥當勞 12% 盈利,假如中國佔當中四成,按 80% 股權攤分,估計一年約值 1.74 億美元,收購價是此數目的 12 倍,雖有年限但造價不算昂貴。

消息傳出後,有評論認為麥當勞看淡中國前景。筆者不盡同意。與十多年前比較,外資在中國的優勢愈來愈小,但不至太悲觀。

市場不等人 香港年輕人的中西優勢

麥當勞在交易後仍會保留特許經營公司 20% 股權,比例不低,這安排是在其他地區罕有出現的,反映決策者可能是對中國業務抱觀望態度,不想放棄一個仍然有增長空間的市場。在國內,擁有家鄉雞及必勝客兩大品牌的百勝集團(Yum! Brands)店鋪數目比麥當勞多一倍以上,新財團揚言 5 年內將麥當勞分店由 2,400 增加至 3,900 間,是相當有機會達到的目標。

宏觀角度探討,注重飲食健康是全球大趨勢,傳統快餐業和食品製造商都面臨極大壓力,麥當勞的收入亦連年倒退,公司在 2015 年更委任新總裁推出改革,其中一項已公佈的計劃就是要將特許經營店的數目由 80% 增至 95%,騰出資金以開發新產品和業務;在此背景下,出售只佔盈利約 5% 的中港經營權予更熟悉國情的財團,專心改善英美等成熟市場,相當合理。

筆者 1990 年代中開始接觸中國業務,見證國內由一面倒崇尚外國產品,到有不少大眾化的暢銷牌子變成本地品牌,完全理解跨國公司在龐大中國市場所面對的挑戰,而最大的挑戰往往是源自內部。

匯豐銀行曾經有一句「環球金融‧地方智慧」的口號,但跨國大機構往往有其源自西方成熟市場的規章制度,目的是確保其產品質量和形象能夠全球一致;但制度放到發展中地區極容易水土不服,地方管理層即使過五關斬六將、花很長時間也未必能爭取到有利本地業務發展的政策,「地方智慧」難以發揮。但市場是不會等人的,一個緩慢和集權於歐美總部的決策結構,是國際企業面對中國市場的大障礙。

面對這形勢,香港年輕人要考慮兩種發展方向,第一是全面擁抱國情,盡早投身國內機構尋找機會;第二是發揮掌握較佳英語和了解西方思維的特點,在跨國公司內爭取信任和最大政策靈活性,配合消費者仍較相信外來牌子的優勢,在市場力爭上游。

上述策略,在商界行得通,對從政者也有啟示,至於什麽人宜用什麼方法,留待讀者判斷。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