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衝突】打破「本土派」的鬥爭思維

撰文:梁翊婷
出版:更新:
若你幻想革命推倒現有一切重新來過,那是文革,令社會停頓十數年,一無所有,不切實際。
梁翊婷
旺角一役已過,之後何去何從?(陳焯煇攝)

看到網絡上一片互相指罵的聲音,心很沉重。特別是支持旺角示威者激烈反抗的人,對於反對聲音尤其敏感,動不動發起批鬥。蔡子強先生今天在《明報》引述《香港01》的社論寫道:「香港政府固然必須承擔近年社會撕裂的主要責任,然而,激進團體的做法難道就得到大多數香港人的支持嗎?他們不也是深陷梁振英式的鬥爭思維嗎?」

蔡子強先生續說,「那些過於激烈的抗爭,超越一般人的諒解之外,或許能夠『自high』,撫慰到自己的心靈,但卻缺乏改革社會的實質行動效果」。我嘗試道出數種「本土派」意見領袖及跟隨者的常見「鬥爭」、「自high」的做法及問題。

1)公審與後遺症

你看見某君寫上「討厭暴力」的評語,把他「cap」了圖,放上網公審,得到很多指罵該人的聲音,但實際上沒有說服到某君,也沒有成功孤立了某君。這樣做,只是僅僅跟與你有同一見解的人「圍爐取暖」。

 

你與「藍絲」親戚反面,或在街上羞辱對示威者有負面評價的人,並沒有令「藍絲」更了解你行動的目的和究竟在爭取什麼,只令社會本來不同意你的人更不同意你。

 

說服不了不理解、不支持的人,是因為你講故事不夠動聽。你若跟「討厭政治」的親朋戚友討論過後,他們仍毫無頭緒「旺角衝突」、政府施政不善等跟自己有任何關係,那是對你的表達方式響起了警號。

2)以為支持者是社會的大多數

你看見網絡一面倒的聲音在指罵警察,封掟磚者為義士,那是因為Facebook會按你喜好顯示你喜歡看的東西,也因為溫和的黃絲不敢也不願提出不同意的聲音。

 

你認為別人是單單看了TVB新聞因而對示威者反感,很可能你錯了,許多人在Facebook、報章、不同新聞台都看過了片段,歸納出當日示威者的形象。

3)把溫和派推到對立面上

你有黃絲朋友譴責示威者不應擲磚放火,不代表他是你的敵人,不代表要把他批鬥至屈服。他仍然了解騷亂成因是政府政策不通,他仍然明白李波、李國章、高鐵等等事情。他體諒示威者的心情,只是僅僅不同意他們的行為和路線,而你不可能要求全世界百分百同意你所做、所想。

 

把溫和黃絲推到對立面上去,令自己的政治光譜愈縮愈窄,不會有利推廣自己的信念,謹記有容乃大。

 

不必負責任的話,如「打警察很爽」,或「日軍都有呀媽生」,運用偷換概念類比完全不同的情況,可能得到很多like,講出口也很暢快,背後製造更多不必要的矛盾,挑起不必要的仇恨,何必如此?

《The Lessons of History》:「當不公義到達一個爆發點,歷史有兩種不同的做法,一是以立法重新分配權力和財富,二是以革命將社會各階層均打入貧窮。」(網絡圖片)

旺角一役已過,何去何從?我們必須將運動化成推動政府改革的壓力,訂下運動的短期和長期目標,要求政府作出承諾,在爭議上退讓。本民前的黃台仰那段「最後錄音」,多番提到「改變」,那是什麼樣的改變?是爭取普選嗎?實質是什麼的訴求?不確確切切地講出條件,給予特區政府時間表,建議相應的政策,一場「魚蛋革命」只是什麼目標都沒有達到的騷亂,什麼宏大的「改變」都是空話。

最後,致所有認為流血死人才有真改革的人一番話。Durant夫婦是很著名的歷史學家,他們在寫畢一套十一冊的《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巨著後,用一百頁紙歸納幾千年中西歷史,編成《The Lessons of History》。當中一句發人深省,意思大概:「當不公義到達一個爆發點,歷史有兩種不同的做法,一是以立法重新分配權力和財富,二是以革命將社會各階層均打入貧窮。」不論什麼方式製造壓力予執政機關,最後都必然要回歸立法程序落實改革。若你幻想革命推倒現有一切重新來過,那是文革,令社會停頓十數年,一無所有,不切實際。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