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博評】年年派糖,點解都咁窮?

撰文:陳紹銘
出版:更新:
要改善市民生活,出路還有很多,有錢,問題容易解決……何必「派糖」了事?萬億儲備,千億盈餘,但福利轉移後仍有百萬窮人,還官冕堂皇的說有承擔,不羞恥嗎?
陳紹銘
陳茂波第一份財政預算案的演詞,好像回應了社會訴求,但這些修辭總是與基層市民生活現實不符。(資料圖片)

近年的財政預算案,派糖、盈餘、儲備都成為焦點,到底豐厚的盈餘儲備,如何分配以處理香港社會的問題?今年,陳茂波第一份財政預算案,在演詞強調「坊間有意見認為,政府今年錄得鉅額盈餘」、「財政儲備實在太多」,好像你的聲音他已聽見了,又說「以建立公平公義的社會為願景」、「開支承擔相當進取」,好像回應了社會訴求。

但這些修辭總是與市民生活現實不符,尤其基層市民,為什麼呢?被林煥光形容為「一份難以抗拒的預算案」,其實真的很難嗎?政府的承擔不斷高舉福利開支大增,又是否大幅改善窮人生活?年年派糖幾百億,市民生活又改善多少?

重富輕貧的「逆向再分配」

政府今年派糖近350億,額外的數百億開支,表面上是一種進取的再分配,但仔細看資源的分配,其實這種是「逆向再分配」。一般對「再分配」的理解,應是政府透過徵稅收入,作分配以建設社會及處理民生問題,或減少貧富懸殊的問題,但每年派糖的比重,卻是偏向中上階層,如今年政府再免差餉,涉及109億,愈多物業的業主,受惠愈多,退稅亦涉及164億,所謂的「雙糧」,包括所有長生津、傷津、生果金、綜援等數十萬人老弱傷殘,只有35億。整體而言,給予基層的只有不足兩成,而八成多的派糖,更是給予中上階層,愈多物業的,受惠最多。近十年的「派糖」三千多億,分配比例同是「重富輕貧」,多年為人咎病。

政府今年派糖近350億,給予基層的只有不足兩成。(資料圖片)

被遺忘的生活開支,私營化的無底深潭

財政預算案的修辭都會「隱惡揚善」,告訴大家政府有多承擔,除告訴你派糖三百多億,還有經常開支增加多少,尤其近期經常說社會福支幾年內大增。但問題在於,政府福利開支實質雖有上升,但市民日常生活的開支亦大幅上升,甚至部分高於收入或政府開支的升幅。這個不難想像,大概我們想想每個月的生活開支就知道︰租金,尤其劏房住戶,佔收入三、四成以上,租金升幅動輒一、兩成;交通,港鐵盈餘百億但每年加價;教育,讀個自資學位副學位動輒十多萬學債在身;落街買餸,也離不開領展貴租策略下的高昂物價等等。

政府推動各項私營化的項目,總有堂而皇之的說法,「資源更有效運用」、「讓消費者更多選擇」、「促進市場發展」但總不會告訴你,費用會大幅上升,甚至不受控制,領展加租、港鐵加價、課程加學費,業主加租,都是「自由市場」,用家無權介入;反之,如公屋的租金、資助學額的學費、公營街市的租金等,都不容易「話加就加」,用家有能力影響決策,控制開支。增加資助學額、分部回購領展項目、減少賣地建公屋居屋、回購港鐵……有錢,應用以減少市民開支,不止派糖。

政府有錢定冇錢?龍門任佢擺

政府有冇錢?又有又冇,看龍門怎樣擺︰全民退保、回購領展、改善醫療教育福利,政府無錢;起高鐵、起港珠澳、退稅退差餉,政府有錢。事實是,政府今年財政盈餘高達928億,儲備9,357億,多或少,視乎如何使用,有何目標,收入何來、支出何去?

政府有冇錢?又有又冇,看龍門怎樣擺。(資料圖片)

事實上,財政收入多不必然值得高興,視乎收入來源,例如今年賣地收入為1,177億,高於預算508億,地價收入高,如賣地面積相近,意味將來的樓價可能更高;另一方面,經常性開支上升,也不必然改善民生,今年開支最大的項目是基建,891億,遠比2007/2008年度約200億或2010/2011約500億大幅增加,但受惠的可能更多是中資企業。

至於所謂近年福利開支大增,主要原因來自人口老化及長生津的設立,的確,面對人口老化,如要認真改善長者生活,包括退休金、社區照顧、資助院舍、牙科服務等,必然涉及一定財政開支,要處理,不是如政府般只懂恐嚇會有結構財赤,其實在全民退保的爭取中,「學者方案」早給了答案,盡早集資、多方供款,方為出路。

萬億儲備、千億盈餘、百萬窮人,不羞恥嗎?

要改善市民生活,出路還有很多,有錢,問題容易解決。領展一個商場市值幾億,300億可買回領展旗下逾五十個較便宜的商場/停車場/街市項目;盈餘豐厚時減少賣地,少賣約10公頃去多建近10,000公屋居屋;還有資助大學學額、醫護人手、院舍服務等等,都是錢能解決的問題,何必「派糖」了事?萬億儲備,千億盈餘,但福利轉移後仍有百萬窮人,還官冕堂皇的說有承擔,不羞恥嗎?

或者,陳茂波最啱聽的是第42段的半部︰

「《基本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我同意這條文的落實應不是每年收支的緊箍咒,而是存在一些彈性。」

事實上,過往政府財政的緊箍咒在於「政府開支不應高於GDP的20%」,雖然偶爾超越,但整體仍是接近或低於GDP的20%。要處理民生貧窮問題,無何避免要再增加經常性開支。擔心結構財赤?徵稅是方向,增設資產增值稅、空置稅、富豪稅、奢侈品稅,收窄貧富懸殊,都應研究,可惜,陳茂波提出成立「稅務政策組」,其說法是增加香港競爭力,恐怕並不樂觀,反而更令人擔心會否重提開支及銷售稅,令大眾市民生活壓力更大,有待市民繼續監察。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