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創業.來稿】創意產業需要政府的「拆牆鬆綁」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創意產業是香港其中一個有潛質發展的行業,亦是青年人創業起步點的其中一個選擇。要在香港成功推動創意產業,還是需要政府在政策上支援和行政上的幫助,才能讓創意產業發展得更為暢順。

(視覺中國)

文:顏汶羽(青年民建聯主席)

近年,香港社會時常討論集體回憶,如何保留更成了大家的關注點。每個市民都有自己的回憶,也有自己懷緬過去的事物。香港有不少有心人,將這些回憶製作為產品,如模型或仿真品,這些都是創意產業的例子。把回憶轉變為商品,不論在市場銷售或在社會價值而言,都是值得鼓勵的創意產業。

可是,初創產業在發展時面對重重困難,如創作模型時,需要昔日的實物、照片、圖則、尺寸、制作的授權等等。要制作出一個精緻度高的產品,如果沒有相關資料,就失去了真正意義。索取相關資料是相當困難,大大增加了制作時間和成本。現時香港的建築物及產品細節資料,公眾是難以取得。但筆者認為政府可以公開部份不屬於機密文件的資料,如博物館內展品尺寸等。對政府而言,沒有什麼損失,也透過社會的力量,推廣香港的集體回憶。

政府從政策上「拆牆鬆綁」及扶持一把,是推動創新產業必不可小的措施。香港人出名靈活、具彈性,充滿生意頭腦。只要政府願意開放大數據,便能產生漣漪效應,激活了香港的各項研究、產品化等不同性質的協同效應。除軟件外,政府也應提供更多硬件場地、工作間予青年創業者、本地文化藝術音樂創作者,讓青年人以自己的能力,發揮自己,展現潛能。

同樣,開放大數據有助政府施政。香港政府實際上掌握了很多數據、資料,如人口普查得來的每戶統計數據、每年稅單上的數據、不同計劃的申請資料數據等等。若政府以匿名方式,讓大學及中策組來做公共政策研究,筆者相信應可以有更多準確的研判,對社會的把脈也會更清楚,做的政策也能更對症下藥。

資訊流通暢順與否直接影響社會運行是否有效益,很多時市民的失意正正因資訊不流通、不平衡、不對等。政府應盡量披露更多資訊,讓市民充分掌握,做理性決定,這才是具社會效益的。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