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博評】官場腐敗成為殭屍企業的保護傘

撰文:關慶寧
出版:更新:

清明前後到內地走了十多日,其間曾接觸一些官員和學者,向他們請教供給側改革的議題,而他們談得較多的卻是「殭屍企業」。他們直言,供給側改革成敗的關鍵在於能否徹底解決殭屍企業問題。

河南三門峽一個曾被指為「殭屍企業」的重點汽車項目。(視覺中國)

殭屍企業是美國經濟學家Edward. J. Kane提出的經濟學概念,特指那些無望恢復生氣,但由於獲得放貸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於倒閉的負債企業。中國目前殭屍企業問題很嚴重,據國資委早前提供的數字,需要專項整治的殭屍企業多達2041家,涉及資產3萬億元人民幣。各省市也有一大批殭屍企業。這些企業有如下特點,一是規模大,員工總數動輒過萬人,甚至十多萬人;二是多屬產能過剩的行業,例如鋼鐡、水泥、家電等;三是產業領域低端,多數屬於勞動密集型。

這些企業之所以以「殭屍」命名,是因為它們像殭屍一樣長期靠「吸血」維生,連年虧損、資不抵債,主要靠政府補貼和銀行續貸維持。它們也像殭屍一樣具有傳染性,如果讓一個健康的企業去兼併重組殭屍企業,很可能令健康企業被拖垮、拖死,也變成了殭屍企業。而銀行持續不斷地給殭屍企業輸血,早晚會變成殭屍銀行。如果一個地區不斷地給殭屍企業補貼,當地的經濟有可能變成殭屍經濟。

既然如此,為何殭屍企業可以長期殭而不死?中國目前推行市場經濟,本應按市場規律汰弱留強,一家企業長期資不抵債就應關門大吉。可惜事情並非那麼簡單。事實上,大批殭屍企業殭而不死是人為造成的,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地方政府。不少地方當局不顧一切為殭屍企業長期輸血,有的還支持有關企業擴大生產。

官員們之所這樣做, 是因為殭屍企業的存廢直接影響其仕途。首先,殭屍企業雖然不賺錢,無法產生經濟效益,但卻可以對當地的GDP作出貢獻,殭屍企業多數是大企業,對GDP貢獻非同小可,而這直接關係到地方官的政績。此外,若「殭企」結束營業,將有數千,以至數萬工人需要安置,這將給地方當局以極大壓力,弄不好會影響社會穩定。還有,銀行長期以來不斷貸款給這些企業,如企業尚存在,還可以收點息,若企業關閉了,就「連渣也沒有了」。更重要的是,多年來,在給這些企業輸血的過程中,有些官員大飽私囊, 企業一日還在,便神不知鬼不覺,企業一旦清盤,事情就會敗露。當然,也有實際困難,一是目前中國的破產法規仍未完善,二是在目前情況下安置大批下崗工人絕非易事。

然而,保留殭屍企業終究不是良策,而且會衍生很多社會問題,例如拖得越久,失業工人越難安置。更嚴重的是,若銀行為掩蓋不良貸款而不斷為殭屍企業輸血,最終有可能爆煲而引發金融風暴。因此,清理殭屍企業實屬宜早不宜遲。

一些地省市當局已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着手處理殭屍企業。例如,重慶市政府去年7月公布了《重慶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專項方案》,按照「多兼併重組、少破產清算」要求,分類處置殭屍企業和空殼公司,力爭用兩年時間實現大部分重慶市屬國有殭屍企業和空殼公司有序退出。殭屍企業的界定標准之一就是資產負債率超過85%且連續虧損3年及以上。重慶當局並規定,殭屍企業可進入產權交易市場,通過產權交易市場公開轉讓,實現國有股權全部轉讓退出。

有學者估計,今年內各地將會陸續推出各種措施,在盡量減少對經濟和社會穩定的衝擊的前提下清理殭屍企業。這是一場硬仗,處理不善就會出事,但仍要打,因為大家都意識到,殭屍企業是威脅經濟和社會穩定的超級計時炸彈。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