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博評】廣東「天藍水黑」?

撰文:何亦文
出版:更新:

習近平不久前對廣東工作作出「充分肯定」的「重要批示」,引發外界對現任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是否在中共十九大晉升政治局常委的猜測。
人民日報今天(4月14日)發表一篇題為「『廣東藍』是怎麼回來的」的長篇文章,稱2016年廣東PM2.5年均32微克/立方米,比最高峰值下降400%以上,霧霾天數從200天減少到27天。
無疑,這組數據是習近平的「天更藍」理念在廣東的具體實現。

人民日報的文章只是提到廣東的「天更藍」,沒有提及習近平要求的「水更清」。(視覺中國)

廣東官員的仕途和香港的關係可做不同解讀,但是珠三角空氣質量的改善,對香港當然是好消息。

2014年北京召開APEC峰會,北京及周邊地區大批工廠被要求停工停產,換取會議期間的藍天白雲,被網民戲稱「APEC藍」。去年杭州G20峰會,東道主東施效顰,於是獲得「G20藍」美稱。而「廣東藍」卻是官方傳媒對廣東空氣治理效果的讚譽。

廣東空氣質量改善的成功之道,原因之一是與香港的合作。文章稱,1999年以來,廣東建立310個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與香港合作開展「粵港珠江三角洲空氣質素研究」,2002年粵港聯手建成「粵港珠三角區域空氣質量監測網絡」,16個空氣質量監測子站,13個在珠三角,3個在香港。通過對監測結果的研究,確認珠三角的大氣污染,主要來源於臭氧和PM2.5為特徵的二次污染,改善的途徑是降低大氣氧化性及控制臭氧污染。

廣東治理空氣污染的應對之道是:改善能源消費結構,煤炭消費從2010年的8800萬吨,降至2016年的6520萬吨;淘汰鋼鐵、水泥和平板玻璃產能。廣東當年曾計劃在南沙建一個50億美元的煉油化工項目,環保部門提出,「南沙地處粵港澳珠三角幾何中心,地理位置特殊、敏感,建設如此巨大的煉化項目,必然給整個區域帶來沉重的、持久的環境壓力。」於是決策部門最終放棄了這項工程。
 
「2017年第一季度,廣東全省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2.9%,PM2.5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與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71%、PM2.5濃度63微克/立方米相比,廣東的數據還算好看。」
 
人民日報的文章只是提到廣東的「天更藍」,沒有提及習近平要求的「水更清」。「廣東水污染治理不作為亂作為問題突出」,這是中央環保督察組在完成對廣東為期一個月的環境督察後,昨天(4月13日)向廣東作出的反饋結論。中央環保督察組稱,2016年廣東省89條主要河流124個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由2013年的85.5%,下降為77.4%。廣東計劃2011至2015年建成污水收集管網14萬公里,實際完成9000公里。督察組認為,潮洲和深圳在治理三利溪、茅洲河過程中,使用了調水稀釋等投機取巧的方法。
 
香港與廣東空氣自由流動;深圳多條河流與香港相通、珠三角多條河水注入與香港相聯水域,於是,近年廣東環境的變化對香港而言,既有好消息,也有壞消息。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