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憑觀感?依理性?香港人是這樣揀特首候選人的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特首選舉已塵埃落定,但總結和反思仍在繼續。INVO延續過往的社會研究工作,在三月的特首選舉期間,再次推出了市民與候選人立場配對測試。
和去年立法會選舉一樣,INVO整理了候選人的政綱和論壇立場資料後,編制成小測試,希望市民在測試過程中可以增進對各候選人政綱的了解,而收集回來700餘名受訪者的數據也可供INVO作進一步分析。
選民們對特首候選人的政綱和理念有多少認知?選民們支持或反對特首候選人的依據是什麼?選擇是憑直覺的觀感抑或理性的立場?本文將針對上述問題逐一探究。

(資料圖片)

文:INVO

數據樣本數量為761 (N = 761),雖感意外,但 INVO 樂見當中包括20名選委參與測試。男性樣本佔69%,女性樣本佔31%,25歲以下使用者屬大多數佔超過5成,25至44歲使用者超過2成,45歲以上的樣本佔餘下的2成。

N=761(包括20名選委)

測試開始前,INVO要求受訪者從教育、醫療、經濟發展、勞工福利、青年政策、文化體育、政改政制、房屋土地和創科這9個議題中揀選至少3個受訪者認為重要的議題,然後根據受訪者選擇的議題,提出9條相關問題並就受訪者的選擇與3名候選人的立場進行配對。

整體而言,樣本有接近5成支持曾俊華,多於2成支持胡國興,少於1成支持林鄭,而未有心水的也有近2成,有趣的是,根據測試結果的顯示,回答與林鄭月娥和曾俊華立場最相似的人數相同,均佔2成,這說明和他們理念相似的受訪者比例非常相近。

「立場導向」與「非立場導向」的結果比較

INVO把配對結果分為兩大類:「立場導向」和「非立場導向」。簡單而言,立場導向是指受訪者測試前所選擇的「心水候選人」和立場配對後所得的「候選人結果」是一致的。比方說,如果我先透過政綱、論壇、社交媒體或訪問等不同渠道認識各個候選人,然後根據相關資料我「得知」或「認為」胡國興更能代表到我的立場和理念,繼而決定支持胡國興,同時我的測試亦反映和我偏好一致的結果,我的偏好即「立場導向」的。而如果受訪者主要依靠立場以外的考慮因素,如觀感、策略或勝算的判斷等,去選擇支持另一位和自己立場未必是最相似的候選人,INVO將之稱為「非立場導向」選擇。

對比市民測試前的喜好和測試後的配對結果,INVO發現眾候選人的支持者中,曾俊華的支持者只有26%左右和自己理念最接近、卻有4成和另一候選人胡國興契合度最高,是「偏好」與「立場」分野最大的一組樣本。同樣地,林鄭月娥的支持者的偏好與立場相符的只有約34%,反映他們的取向也傾向「非立場主導」居多,同樣的比較也反映出,胡國興支持者的立場一致性較高,他支持者的配對結果有超過5成與胡國興最為契合,屬於立場主導偏好居多。

圖表比較:

表一:「立場導向」結果各區分佈

按照地區分類比較數據,INVO發現非立場導向較顯著的地區是新界東,四人中只有一人的結果屬「立場反映偏好」。新界東同時也是「沒有心水」比例相對高的地區,五名受訪者中就有一人沒有想要支持的候選人。相反,立場主導較明顯的地區是九龍西(49.3%),和九龍東(47.8%)兩區相差少於2個百分點。

表二:「立場導向」結果年齡分佈

年齡方面,立場導向較明顯的年齡組別是「35-44歲」,佔接近一半受訪者,而非立場導向較明顯的則是「55-59歲」這一組。但需要注意的是,45歲以上、尤其是「55-59歲」和「60歲以上」這兩個組別樣本數量少,所以得出0%不足為奇。

選舉期間大量資訊公開流通,很多類似的因素都同時影響著市民對候選人的觀感和選擇。其中,我們不能忽略策略性投票在香港普遍選舉的影響,但非立場導向受訪者當中,有多少是搖擺選民(swing voter)或是策略性選民?有多少是受限於信息缺乏或認知失調,又有多少是基於觀感主導呢? 暫時撇開候選人的個人親和力、辯論表現或是團隊公關、宣傳技巧等因素在不同選民的選擇上的影響下,單循數字觀察,我們只能見到偏好和立場間有一些有趣的分歧,而其在受訪者的選舉傾向以及所發揮的作用,或更多的推論仍然需要依靠長期的數據去支持。

我們應避免受限於確認偏差(Confirmation bias)的潛在思考盲點

最後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很多受訪者會用「準確」或是「不準確」來總結這個測驗的結果,但事實上,INVO收集回來的資料全都是公開資料,絕大部分都寫在政綱上,而測試的目的也確實不在於預測而在於加深選民對候選人的認識。雖然香港尚未有行政長官普選,加上香港二元對立的政治氛圍或難以令人抽離地「只睇政綱做投票抉擇」,儘管如此,生活在現今的社會裡,我們必須客觀、多角度地探索事物,並且盡量避免只依靠直覺本能作判斷,而首要工作要對固有的觀感作一定程度的疏離,才有可能進一步看清事實。

 

註1:INVO配對測試的答案選項全部是按照候選人政綱和公開論壇和訪問所收集得出,但以上資料只是基於INVO收集回來的數據作分析和參考,但由於參與測試人數只有761人,樣本數量較少,而且樣本來源主要來自網上政治討論參與度較高的群體自願參與,所以未必有廣泛代表性,誤差難以避免,參考時請考慮其局限性。

註2 :本文中提及的「立場」意指候選人在不同社會政策議題上的主張和看法,而非普羅大眾眼中的政治屬性,如泛民、建制等。為確保測試題目客觀、中立,問題和答案之陳述只作區分理念而非可行性。

註3:近年來,隨著投票建議程式(voting advice application,VAA)用戶數量在歐洲先進的民主國家如荷蘭、芬蘭、瑞士和德國等地節節上升,大量選民的意向及投票取態得到廣泛研究。2007年瑞士議會選舉期間,Smartvote收集回來的資料顯示 VAA影響了絕大多數用戶的投票選擇。根據Walgrave在2008年的研究,大多數用戶表示他們最終投票給他們在使用該工具之前不會考慮的人。

參考書目:

Knobloch‐Westerwick, S., Johnson, B. K., & Westerwick, A. (2015). Confirmation bias in online searches: impacts of selective exposure before an election on political attitude strength and shift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0(2), 171-187.

Ladner, A., Fivaz, J., & Pianzola, J. (2010). Impact of voting advice applications on voters’ decision-making. Internet, Politics, Policy, 16-17.

 

【編按:圖表由作者提供,作者INVO由一群熱衷於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組成,希望從 small trends 帶動討論,拆解社會上大大小小的 mystery。】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