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事故.來稿】誤導公眾,損失的將會是病人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近日有媒體對於數宗有關醫療的報道,不盡不實,立場偏頗,更有傳媒歪曲受訪醫生的意見。這些報道,不但挑起了市民大眾對醫護人員的不信任,更惹來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和醫學會會長蔡堅醫生的批評。
但這些指摘卻又引來一些傳媒、議員和病人組織的反駁。這種互相指罵的情況,無助於對事實的了解,更加劇了醫患對立的情況,實非香港之福。

不實報道或影響醫患關係以至患者病情。(視覺中國)

文:李衛全(深切治療科專科醫生)

當然,有些事件經調查後有了明確的結果,有錯便要改。但其中一個在ICU內發生的個案,在放置血液透析導管,以供持續血液透析使用時,誤傷頸動脈,但情況卻非媒體報道的醫療失誤,有加以澄清的需要。

有媒體大字標題指出,利用超聲波引導插入導管,會增加出錯機會。這個說法,不單歪曲了受訪的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的原意,更不負責任地誤導市民。根據一項大型隨機對照研究顯示,利用超聲波引導插入導管,可以減低90%動脈受傷的風險,併發症的機會率低至1.1%。對於開放式程序,該專科醫生原意是:「如果風險高(記者提問時說是6-25%),便可以考慮開放傷口望住靜脈插管,刺傷動脈風險很低。」其實,一般的情況下,超聲波引導穿刺是國際指引推薦的標準做法,例如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也建議使用。希望市民不要被某些傳媒誤導,以為超聲波引導穿刺是危險的做法。

另外,某傳媒亦利用誤導性標題:「瑪嘉烈醫生錯手刺穿動脈 洗血少女中風癱瘓」,使人以為刺穿動脈和中風有因果關係。而某些專科醫生,也配合傳媒,提供一些兩者關連的可能性,使得整件事好像一定是動脈被穿刺,所以引起中風。其實這些都只是「可能性」,但機會有多大?事情是否如這些專科醫生所說的情況發生?在有證據證明之前,都只是假設。而且,報道中亦提及,在動脈穿刺之後,醫生已經給病人使用肝素,防止血管閉塞,肝素其實也可防止血塊在心臟內形成,減低中風的機會。所以,在調查還未有完成之前,實在不應該一口咬定中風是因為頸動脈被刺穿。

醫學上並沒有百分百沒有風險的治療方法。在這個案中,不論是放置血液透析導管的方法,還是頸動脈被刺穿之後的處理,醫生們都已經採用正確和合適的方法,減低併發症的風險,所以現在真的發生了不幸,也許只是不能避免的醫療風險,不能就此怪罪於醫生。

醫患之間的信任,其實直接影響病人的病情,希望醫患相方能理性冷靜地面對,亦希望傳媒、議員或其他團體不要在旁邊煽風點火,令香港的醫患關係變得像國內一樣。

 

資料來源:

(1) Karakitsos D, Labropoulos N, De Groot E, Patrianakos AP, Kouraklis G, Poularas J (2006) Real-time ultrasound-guided catheterisation of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 a prospective comparison with the landmark technique in critical care patients. Crit Care 10:R162

(2) National Institute for Clinical Excellence. Guidance on the use of ultrasound locating devices for placing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Technology Appraisal Guidance No. 49, 2002 September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