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危機】新聞網媒眾籌成功,下一步要怎麼走?

撰文:噗先生
出版:更新:

上次談了新聞網媒透過眾籌籌募經費時,需要留意的地方,今次再談下半部。
好了,眾籌即使幸運地完成了,籌到一筆不大不小的資金,那下一步應如何呢?

【前文重溫:HKFP、傳真社、眾新聞 眾籌真是網媒出路?】

眾籌成功只是第一步,下一步要怎麼走?(視覺中國)

我的意見是,若然把眾籌得來的資金用作日常營運,當資金用完了,一年後又去眾籌,這並不是長久之道。要能讓網上媒體營運下去,唯有做一個有廣告收入,可以自負盈虧的媒體,才是更合理的營運之道。

首先要明白,在網絡世界,新聞媒體並不會是個好的profit center。在傳統媒體的世界,一份報紙多被視為一個完整的包裝,而新聞的版面最能吸引讀者的眼球,所以一直以來,新聞版面的廣告價是最高的;然而來到網絡媒體的年代,過去一份報紙所包含的內容,已被分拆成眾多細小的個體,而廣告客戶賣廣告是按每次瀏覽量來算錢的,所以她們要求的是最直接,最相關的社群。舉例說,賣手機的公司,會寧願把廣告投放在講手機的網站,希望可以找到最有潛力成為客戶的讀者,甚至直接進行銷售,而不是只希望吸引到最多的眼球。換句話說,新聞媒體已失去昔日最大的優勢。

第二個問題是,從經濟學的角度,「新聞消息」本身更接近一件「public good」,即所有人都可以得到,沒有私有權可言,媒體能賣予讀者的,也只是各自的「報道」而已。換句話說,一個新聞媒體只要看著網站及電視機,把新聞消息全部抄下來,再用自己的文字寫一次,就可以製成屬於自己的報道(這做法行內俗稱「炒台」)。

在網絡世界這種要快要成本低的環境下,這種抄來抄去的做法實是無可厚非,但在這情況下,傳媒與傳媒之間的報道(產品)又會有甚麼區別呢?結果媒體的面目愈來愈模糊,大家都只記得上facebook睇新聞,卻不再理會新聞出自那個媒體了。在這情況下,媒體也許會發現自己的報道有很多人看,但事實上卻是無法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社群。

當然,另一個問題是現今的政治環境,實在令廣告客戶對這些新聞媒體起了戒心。試想想,做得新聞媒體,會否鬧政府,鬧梁振英呢?然而今時今日的香港公司,稍具規模的,或多或少都與內地及政府有些關係,那這些公司又怎會輕易在新聞媒體賣廣告?據我所知,本地有兩份比較黃絲的報章,其網上媒體已被廣告公司列入黑名單。故此,若然一個新的網媒只走新聞路線,又怎可能在廣告收入上有所得益?

而真正有可能成為profit center的網媒,不是新聞,而是過去很被傳媒人看輕的副刊。

筆者相信眾籌成功後,應先投放資源做好一個會賺錢的副刊類媒體。(視覺中國)

近日大家可有留意,過去非常顧及品牌形象,絕不隨便落廣告的Louis Vuitton,亦開始降下底線,透過某些本地媒體的facebook page如Metro Pop、Men’s UNO等推廣告,可見廣告客戶對網絡媒體的受落程度已大大提高了。眾所周知,過去幾年,與傳統的廣告如報章及電視相比,只有網上廣告是按年上升的。故此,網媒目前面對的問題,並不是廣告收入下跌,而是如何從這升幅中撈到自己的收入!

當然,要成立一個副刊類型的網媒,跟開設一個新聞媒體是完全兩碼子的事。我看過一些成功的例子,大多數是由一兩個過去做過副刊的記者自行營運。因為他們大多與各大公關公司保持友好。當他們表示要自己出來做網媒,很多公關公司都會願意與他們合作。因他們的起動成本及日常營運需要的資金都不高,所以較容易收支平衡。到站穩陣腳,建立起自己的社群,再慢慢擴展,例如為客戶做event,做宣傳,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而我們熟悉的unwire,正正就是這模式的最佳例子。

所以,我的建議是,若真的眾籌成功,一是令自己的媒體能擁有更鮮明的形象,為下一次眾籌做好準備。但更理想的應是投放資源做好一個會賺錢的副刊類媒體。待收支平衡,再去為自己的理想成立一個新聞媒體吧。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