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博評】給特區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撰文:湯家驊
出版:更新:
特區的内部政治對立、社會分裂確是一重大憂慮。社會不團結,目標不聚焦,在貿易競爭上如何與泱泱大國的英國分庭抗禮?社會不穩定是融資活動之死穴。如何說服「一帶一路」上的沿海國家,對我們社會穩定需具信心,可能是我們最需努力的一環。
湯家驊
上星期,國家在北京舉行一場大型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美聯社)

上星期,國家在北京舉行一場大型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多國元首及重要官員均應邀出席,一時星光熠熠,令中國崛起之說赫然有了實質的事實支持。稍稍令人感到有點意外的,是英國竟然派出財政大臣夏文達(Philip Hammond)出席。夏文達在論壇開幕時發言,對「一帶一路」賦予高度支持:

「我相信位於『一帶一路』西端的英國,是這項計劃的天然合作伙伴。」

這番話似乎奠定了中英兩國在「一帶一路」的東西兩邊,將各守一端,為這宏觀的貿易發展藍圖訂下了規模和範圍。

從國家角度來看,獲得英國的鼎力支持當然是件好事,但一直緬懷著在「一帶一路」戰略計劃上希望擔當一個融資、法律、調解中心等服務行業之重要角色的特區,卻似乎霎時間冒起了一位在西邊的勁敵。

特區沒有天然資源,地少人多,可以輸出的貿易價值只局限於服務及監管行業。一直以來,我們以東方法治之都、金融中心、運輸樞杻中心為榮,周邊的勁敵只有新加坡和東京。但以「一帶一路」而言,日本並非沿線國家之一,那麼我們的對手,便只有新加坡。特區有龐大國家作後盾,表面上很多人也對可鬥贏新加坡看得頗為樂觀。但今天出現了英國,形勢便似乎相當不同了。

在經濟上,某程度而言,特區是一個縮小版的英國。這不但是從我們的殖民地背景來看,而是我們的法律制度、金融制度、監管制度、貿易制度均源於英國。那麼特區如何可與英國爭一日之長短?

英國自脫歐後,在經濟發展上正是有點獨偶傍徨,希望抓緊「一帶一路」這條救命稻草也是可以理解的。英國的金融制度歷史悠久,特別在集資、保險、調解糾紛方面更是早負盛名。除此以外,海上貿易的發展和配套也可算是世界第一位。那麼我們如何可以技壓對方?

英國所帶來的挑戰絕對不容忽視。要在「一帶一路」宏觀策略上跟英國分庭抗禮,把握機遇,必須合天時、地利、人和之三利。先說天時,英國脫歐療傷未了,又要面對蘇格蘭,以致威爾斯獨立的壓力,國家內耗實不容忽視。相對而言,特區在國家國勢強大之護蔭下,要把握時機、迎難而上並非沒有可能。

夏文達在論壇開幕時發言,對「一帶一路」賦予高度支持。(美聯社)

在地利方面,我們背靠祖國,面向中東沿海一帶,始終比在地中海的另一端之英國有近水樓台之利。我們不應輕易放過在地理上的優勢,特別在分秒必爭之融資和法律調解服務上,我們是應該佔有不少的地利。

最令人不感樂觀的,應算是人和方面。雖說英國也面對不少內耗壓力,但特區的内部政治對立、社會分裂確是一重大憂慮。社會不團結,目標不聚焦,在貿易競爭上如何與泱泱大國的英國分庭抗禮?社會不穩定是融資活動之死穴。如何說服「一帶一路」上的沿海國家,對我們社會穩定需具信心,可能是我們最需努力的一環。

無論如何,我們的服務行業始終要謀出路。特區政府必須盡快推出相關的配套,例如大量加強服務行業的培訓,把融資和投資制度盡量拆牆鬆綁,仿效新加坡建立「一條龍」服務;在調解糾紛方面,投放足夠資源,全面擴大仲裁和調解中心,幫助業界轉型,增強專業服務的質與量。

國家起飛了,我們不能再徘徊於谷底,是時候發憤圖強,接受英國和新加坡的挑戰,為香港寫上更光輝的一頁。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