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來稿】葉劉淑儀:政府只要肯出這兩招,保證可壓抑樓價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近年政府不斷出招以印花稅遏抑樓市,由2010年推出額外印花稅,2012年向境外買家徵收買家印花稅,2013年向第二層住宅徵收雙倍印花稅,到去年將雙倍印花稅劃一為15%。
雖然政府多次落重藥,但樓價依然升個不停。

荃灣西站住宅項目海之戀,一房單位入場價約559萬元。(發展商圖片)

文:葉劉淑儀(新民黨主席)

有港鐵通車的海怡呎價破1.9萬;就連新界樓價近月亦急升,400萬以下主要屋苑單位幾乎絕跡。金管局自2009年至今八度收緊按揭,成效不彰,其中2015年把700萬元以下住宅的最高按揭成數由七成降至六成,妨礙不少真正想上車的市民,惹來劣評。

房屋問題長遠而言固然要靠增加供應解決。不過,新市鎮從規劃到落成,隨時要十五二十年,新界東北的新發展區也至少要等五年後才可以入住。開發土地,不論是透過填海、重建舊區,還是改劃郊野公園用地,都要經過漫長過程。

其實,政府只要使出兩招行政措施,就可有效壓抑樓價。

第一招是公開賣地投標價錢。近年政府以招標形式賣地,棄用過去的公開拍賣形式,可能是因為怕地產商「分餅仔」,壓低售價,影響庫房收入。不過,招標之下,內地企業如海航屢次以超高價買地,令市場更加熾熱。最近,鴨脷洲地王以高逾168億的天價賣出,呎價過2.2萬,加上建築費、發展商利潤等等,建成後售價很可能達到每呎4萬。

內地發展商為確保成功投地,不惜出天價。如果政府在成交後公開投標價錢,就可減少這種情況。新加坡政府每次招標後都會公開所有入標價。香港政府就算不公開所有入標價,亦可公開頭五高的價錢,不用公開發展商名字。增加了這些市場資訊,讓發展商投地時有個譜,銀行也可按此考慮借不借錢給發展商,地價自然會有較正常的發展。

第二招更有效的是仿效內地和外國進行限購。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個內地城市設限購令,非本地戶籍家庭要有三至五年當地居住及繳交社保的紀錄才可以買一個單位;新加坡的組屋一早只限賣給新加坡人;近年澳洲亦限制外國人買樓,禁止不在國內長住的外國人買二手房屋。香港政府也可以採取行政措施,透過賣地條款,在推出中小型住宅用地時,規定單位只能賣給永久居民,甚至只能轉售給永久居民,亦可考慮加入單位面積下限,禁止發展商興建納米樓。「港人港地」住宅項目啟德一號售價高,是因為同類土地供應量少,如果能夠大規模推出限制用途的土地,地價自然回落,令中產買家得益。

當然,這代表政府要放棄高地價政策。但只要不怕開罪地產商,推出上述措施,展示為市民提供合理價錢房屋的決心,必可冷卻樓價。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