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來稿】戰「疫」不靠運氣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俗語有云:「未食五月糭,寒衣不入櫳」。端午節前,天氣竟然仍有點清涼,民間智慧所言非虛。
可幸這一年天氣較正常,冬季流感疫情又不太嚴重,由遲至二月下旬開始又早於四月上旬完結,只有短短七個星期,未有像過去幾年般持續多月。

近期流感活躍程度又再開始上升。(視覺中國)

文: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不過近期流感活躍程度又再開始上升,單是5月首三個星期,已有39 宗成人嚴重流感個案,包括 24 宗死亡個案;另外,亦有3 宗兒童流感相關的嚴重併發症個案,包括 1 宗死亡個案。看來市民不可掉以輕心,還是接種流感疫苗以作預防較好。

(一)今年冬季流感期的總結

總結今年的冬季流感季節,疫情未見嚴重,實在幸運。今年流感病毒的傳播性不強,流感季節期間,每一千宗急症室求診個案中,最高比率也只有 186.2宗與流感症狀有關,與去年達297.9宗少近四成,差不多是近年最低。雖然今年流感導致的成人嚴重個案的死亡率為62%,稍高於近六年的平均死亡率58.4%,不過致命個案只有41宗,也是近六年最低(詳見表一)。

表一:近年冬季流感傳播率及致命程度的比較

  2015 2016 2017
急症科流感病類症狀組的比率最高值
(即每一千個有診斷碼的求診個案計)
260.3 297.9 186.2
成人(18歲或以上)嚴重個案宗數
(即入住深切治療部或死亡)
641 405 66
成人死亡個案 495 208 41
成人死亡率 77% 51% 62%
兒童(18歲以下)嚴重個案 0 27 5
兒童死亡個案 0 3 1

 

每年冬季流感高峰期間,公立醫院均如臨大敵,因為流感的傳播及造成的嚴重情況,每每肆虐急症室及內科病房。不過從表二數字可見,以今年流感病毒之弱,對公立醫院造成的負荷,也是近年新低,只是經急症轉入內科病房的數字稍高,及個別醫院內科病房住用率仍高達130%(但也低於去年最高率144%)。整體情況總算令前線醫護人員鬆一口氣。

表二:兩年冬季流感高峰期(1月至3月)的服務數字比較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急症室平均每日求診人次 6011 6072 5842
超越每日平均6000求診人次的日數 39 53 30
超越每日平均6000求診人次的日數的平均數 6597 6479 6327
超越每日平均7000求診人次的日數 5 6 0
超越每日平均7000求診人次的日數的平均數 7308 7377 0
經急症室轉介入內科病房的每日平均病人數字 948 939 958
經急症室轉介入內科病房的病人數字超越1000的日數 24 25 27
內科病床住用率平均數 105 108 103
內科病床最高住用率平均數 117 121 118

 

除流感病毒殺傷力較弱外,政府及醫管局今年應對流感的預備工作,也有助對抗疫情。今個季度,已有70萬市民接受政府的流感疫苗接種計劃。接近一成的接種率已較以往為高,而今年疫苗的保護力也較以往強,令市民較有保障。另外,醫管局為應付流感疫情,也作出多項準備,包括:預備500張臨時病床、鼓勵醫護人員接種疫苗、加強支援急症室、加強照顧住院病人、改善病人流轉及出院支援、增加普通科門診臨時診症名額等。同樣重要的,是醫管局加強了向公眾發放資訊,令市民了解流感高峰期的醫療安排,及體諒高峰期間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

(二)人手、設施不足已達不安全水平

雖然如此,要令全城安然過度流感季節,減少死亡率,關鍵始終是要有足夠的醫護人員治療及照顧流感病人,及有足夠病床讓有需要的病人入住而獲得照顧。值得留意的,是內科病床住用率近年一直高企。以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即未達冬季流感高峰期前的數據顯示,平均病床住用率已達100%,個別醫院更高達116%。與2015年底前的數字(當時內科病床住用率98%、最高達107%)比較可見,內科病床甚或其他病床愈見不敷應用。本港社會若不從速加建、擴建醫院,增加病床供應,日後在平常日子便已經難以應付住院需求,何況要應付流感高峰期的超負荷情況。國際間一直採納85%病床住用率作為安全水平,以便醫院留有餘力(surge capacity)應對流感疫情、其他傳染疫症、或各項突發危機。香港政府及社會各界必須正視醫院病床超負荷引起的病人安全問題。

另外,本港社會缺乏醫護人員,實在已是共識。如有足夠病床及醫療設施,但沒有充足的醫生、護士、及各醫療專職人員提供服務,治療及護理病人,是得物無所用。各醫護人員中,最缺乏的莫過如醫生。本港長期以來每一千人口中只有不足1.9名醫生,較已發展國家的水平(每一千人口約有3名醫生)為低。同時,全港一萬三千多名醫生中,只有不足一半任職於公立醫院,但這些公營醫生卻要照顧全港近九成的住院病人,每名公營醫生要守護1,250名市民的健康(即公立醫生與人口比例為0.8對1,000)。當流感肆虐,公立醫院要接收及治療情況嚴重的病者時,對公營醫生造成的極大壓力,可想而知。

正因醫生人手不足,公營醫生壓力尤大,政府及醫管局必須採取一切方法,為公立醫院增加合資格的醫生。近年已落實的措施包括:逐步增加醫科生培訓名額、聘請兼職醫生、延遲退休年齡、重新聘用已退休醫生擔任臨床工作、挽留人才措施減少流失率、及透過公私營合作減少公營醫生工作量等。可惜計及這些長中短期措施,現時公立醫院仍欠缺300名醫生工作,十年後更欠缺500名醫生。增加醫生供應還有另一方法,便是以有限度註冊方式,盡快引入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或稱「海外醫生」)到公立醫院工作。可惜這項增加醫生的方法一直受公營及私家醫生反對。

醫委會改革引起醫生猜疑為輸入海外醫生搶飯碗鋪路,高永文強調此為誤解。(資料圖片)

(三)公私營醫生反對延長有限度註冊的考慮

其實各個先進國家同樣面對醫生人手不足問題,亦也同樣採納以有限度註冊方法,於短時間內增加醫生人手。只要當局把關得宜,便可確保未經考試審核而引入的醫生同樣具備資格及能力照顧當地病人。醫管局早於2012年開始,便嘗試以有限度註冊的方式,吸引已有三年專科資格的海外醫生到公立醫院工作,並請兩間醫學院及醫學專科學院(醫專)協助把關,核實申請者的醫學及專科水平。可惜現時法例規定有限度註冊期只有一年,醫管局只能向受聘的合資格海外醫生批出一年合約,很難吸引申請者。

另外,當醫委會審核這些有限度註冊的申請時,由選舉產生、主要代表私家醫生的選任委員每每極力拖延阻撓,甚至對醫院聘用海外醫生的需要、對申請人已獲本港醫學院及醫專審核的醫學水平及專科資格等,逐一挑剔盤問,在雞蛋裡挑骨頭。他們美其名為擔心這些未經執業資格考試的海外醫生不達本港醫學水平,但實質是不想醫管局藉此改善服務及增加本港醫生人數,最終影響到自己利益。

私家醫生反對,是利之所在,尚可理解。然而,這項本應可舒緩公營醫生工作壓力的措施,竟然有於公立醫院工作的醫生代表稱,公立醫院「從來都沒有人手充足的時間」 ,更撰文批評為「捨本逐末」,仿似表示無需解決人手不足問題,就令人大惑不解。文章指出在「政府堅決不願增加醫療承擔」下,這項措施是「為輸入『廉價外勞』打開缺口」,「更令本地醫科生擔心,若放寬此類醫生來港工作,在沒有增加醫療資源下,會影響醫科生在醫院工作和專業培訓的機會,這與培育本地醫學專才的目標背道而馳」。 

可是近年流感高峰期反映出醫生人手不足、醫生工時過長的問題,輸入更多醫生正可有助減輕工作量,至於輸入的醫生是否「廉價」,只要看看他們的薪酬待遇與本地醫生相同,說法便不攻自破。另外,這個財政年度,政府為醫管局提供額外20億元經常性撥款,亦未如文中所言政府不增承擔。或許公營醫生最擔心的,始終是工作和專業培訓機會,而這種擔心於去年討論醫委會改革時也有提出。據悉,當時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及醫管局行政總裁已多次表明會優先聘請本地醫科畢業生,而聘請合資格海外醫生的開支是額外的款項,因此不會影響現時本地醫生的培訓及晉升機會。可歎公營醫生至今仍未因政府及醫管局的多番安撫而安心。

更可歎的,是在醫生短缺、病人乏人治理、政府又願作承擔的情況下,醫生們仍然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又是否應有之義?難怪去年政府建議修例延長有限度註冊期由一年至最長三年時,引來公私營醫生的大力反對。新一份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又再遞交立法會,同樣建議延長有限度註冊期。如果仍有人堅稱公營醫生沒有人手短缺問題,及反對有關修訂,便請他們向苦候醫生診視治療的貧苦病人詳述理據,看病人是否接受這些說辭,及認同當中隱藏的利益考慮罷!

去年同期,本會也曾撰文表示希望今年的冬季流感期間,市民及醫護人員不用再面對公營醫療超負荷的惡果。可幸今年流感疫情輕微,病毒傳播及殺傷力較弱。然而,社會戰「疫」不應單靠運氣,而是要在醫療設施、醫護人手、及市民防疫意識及行動上,做好充足準備,方能安然抗疫。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