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來稿】將跨性別人士逼上絕路的,包括了政客的情緒勒索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小娥

週日,有人在港鐵大圍站輕生,據報是跨性別人士,媒體爭相報導。另一邊廂,大量吸取「性小眾」議題養份的政客和壓力團體手腳也動如雷霆,務求以最短時間將事件納入自己的論述中,更發起聯署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 

我用引號框起「性小眾」三字,因為他們關注的從來不是真正的性小眾,而只是特定的性小眾,比如說作為無性戀者(Asexual)的我就不在他們的關注之列。只有涉及多元性愛的群體,例如同性戀者、跨性別人士和BDSM愛好者等,才會受他們青睞。弗洛依德說得好,他們背後的動力是力比多、是Eros。因此,無性戀者對他們來說,非但不值一顧,更是會摧毀他們論述的洪水猛獸——因為做愛應該是天下間最重要的事啊!

任何人輕生,我們都難過。我們想知道背後原因,在於想避免同類事件;但媒體找原因卻是為了故事夠奇情,政客找原因則是為了政治籌碼。「事主『因為』性別身份不被認同,『所以』自殺」,這對政客而言是何其可口的肥肉?如此,他們就可以為死者代言,論述制度A和法律B可以防止同類人自殺,又可以指責反對他們政見的人「殺人」了。

然而,這操作是卑劣的。

大量吸取「性小眾」議題養份的政客和壓力團體更發起聯署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香港跨性別人士因不獲社會接納而輕生 – 聯署聲明》截圖)

許多年前,線上遊戲方興未艾,每逢有學童自殺,媒體例必報導事主被「偷了武器」、被母親「剪了lan線」;到今日,我的長輩們一聽到年輕人「打機」就搖頭,泰半都認為年輕人很「脆弱」。如果說有人「因為」被偷了武器而自殺,我們是否同樣可以說有人「因為」媒體製造的這些刻板印象而自殺?負面刻板印象會系統性和持續地壓迫一群人,比一切都恐怖。現在,政客瘋狂宣傳跨性別人士「因為」不被認同「所以」自殺,道理不是一樣嗎?這等於說跨性別人士都是神經質,別人不認同就會自殺。進一步說,他們渲染

「沒有AA制度,跨性別人士就會自殺」

這不就是小孩子說「你不給我糖,我就死給你看」的翻版嗎?

在心理治療中,這種操作叫「情緒勒索」,意思是先表演一股巨大的負面情緒,再指責對方有義務消除這負面情緒,俗稱「搲爛塊面」。政客的卑劣就在於,他們表演跨性別人士的情緒而非自己的,搲爛跨性別人士的面,自己則搶佔道德高地。如此一來,政客即使在政策層面贏了也好,也輸了跨性別人士的形象——

「小心點說話呀,要叫他女士呀……他們自殺就麻煩了……」

我的長輩日後會如此說吧。

今日我的長輩們泰半都認為年輕人很「脆弱」。(視覺中國)

一個人要放棄生命,原因複雜得不可能以「因為……所以」的公式來論述。本次事主在facebook說了一句

「每天看著世界如常運轉仍覺得格格不入的我,每天都在扮演別人心中角色的我。要準備離開這個世界了」

那份聯署的起草人竟然就斷言這句話

「清楚描繪了她的性別角色難以獲得社會接納的情況」

事主的文字中沒有一句提及「性別」二字,假如我們事先不知道事主是跨性別人士,根本無人會得出事主「因為」性別角色不被肯定「所以」輕生的結論。事實上,我每天在facebook都會看到有朋友說自己在扮演別人心中角色、很疲累云云。這份聯署的起草人為了自己的政治議程,竟然穿鑿附會,其程度不亞文匯大公。進一步而言,設若事主輕生的唯一原因就是「難以獲得社會接納」,起草人有沒有想過媒體人常說的「自殺報導六不要」?有沒有想過這種戲劇性的敘事會引起其他同樣想法的人模仿?常說傳媒嗜血,政客的嗜血程度似乎更令人咋舌。

可笑的是,那些吃「性小眾」飯的政客和壓力團體沒有發現,假如他們「沒有AA制度,跨性別人士會自殺」的理論真的成立,AA制度就等於一個治療自殺病的「療程」或「醫護措施」,但「療程」應該在醫院做,而不是成為社會制度。

在小三TSA爭議中,雖然也有人用學童自殺的新聞做文章,但總算不是主流;家長、學者還是主力陳述TSA的弊病和無用。家長愛子心切,自然不忍用孩子作肉參,行情緒勒索之道;但吃「性小眾」飯的政客和團體不是家長,所謂「大愛」是力比多、是Eros,是普通人不認識的性愛至上主義。

畢竟,靠「性小眾」為生的政客並不代表性小眾。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