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歲後】與馬傑偉共談Young Old:嬰兒潮的老化期

撰文:梁萬福
出版:更新:
「老人家」、「長者」、「耆英」是我日日掛在嘴邊,天天念在心裏的對象。分別只在於,在這幾十年來,「長者」一直都是我的病人、我的服務對象,一時間實在沒有想到「長者」原來也是我及一眾朋友哩!…這網誌並不是為他眾而寫。它是寫給 50 歲後的你和我,寫給「同路人」分享生活點滴、觀點看法;亦期望能以此平台與 50 歲後的你多作交流,共同成長,真是一樂事也。
梁萬福
出生於不同年代的長者,對生活的要求和看法也有所不同。(作者提供)

上星期乘城巴從銅鑼灣到黃竹坑,下車時,拿出個人八達通「嘟」卡付款,赫然發現標價 $4.20 的車程只扣了我 $2.10。當時心裏也打了一個「突」,為何會扣少了?原來港島線的城巴對 60 歳的人士有半價優惠!比 65 歲提早 5 年提供優惠予我們這一輩的長者。

從服務長者到成為長者

其實長者、老人一直都是我的服務對象。從高中開始,我對生物學,尤其生物老化的現象及過程的興趣,尤為濃厚。但是真正對老人醫療開始認識,應該是從醫學院 2 年級開始。

記得當時港大《學苑》編委會收到聖雅各福群會社工的邀請,希望能找同學為其機構的免費刊物《松柏之聲》提供一些有關老人健康的稿件。雖然我對老人健康這課題所知不多,但由於當時我是《學苑》的編委,便唯有「膽粗粗」答應了當起這個新闢專欄的作者。而當時有關老人醫療的專科書本實在不多,我只能四出找資料,作多方面的探索及硏究,才可為這專欄定期供稿。

愈寫下去,愈覺長者醫療的重要。因此,醫科畢業後,我想也沒有多想,便決定以「老人科」作為我的專業訓練。一做便是 35 年了,其間所努力的工作,在於推動長者健康、社區長者醫療服務、長期照顧服務、安老院舍服務質素鑒定、獨居長者支援、長者身心健康及國際老年學的發展等等。

而「老人家」、「長者」、「耆英」更是我日日掛在嘴邊,天天念在心裏的對象。分別只在於,在這幾十年來,「長者」一直都是我的病人、我的服務對象,一時間實在沒有想到「長者」原來也是我及一眾朋友哩!

「嬰兒潮長者」對於退休生活方式之要求,與上一代會有着顯著的不同。(王嘉豪攝)

我這代「嬰兒潮長者」 跟上代長者大不同

回想我這「長者」正是香港嬰兒潮的一族。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嬰兒潮,成了社會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尤其在老年學方面。嬰兒潮是構成世界人口老化的主因。而在香港嬰兒潮對人口老化的影響,更甚於其他國家或地區。因為歐美國家嬰兒潮為期 10 年左右,但是香港的嬰兒潮則由 1945 年起,延伸至 1965 年左右。面對 20 年及以上的嬰兒潮進入老化期,是值得我們共同關注的。

我們這群嬰兒潮的人,正值成長於 70 年代經濟起飛及教育普及的香港。到了 90 年代,當香港的經濟急速增長下,我們投入工作,大部分漸成為本港的「中產」。而由 2010 年開始,這群嬰兒潮的嬰兒亦陸續登陸,漸進入長者的行列,構成香港人口急劇老化的主力群組。

但有別於上一代的長者,他們比上一代的長者更多接受到中學及高等教育,很多是公務員、專業人士或成功的生意人,他們所擁有的資產或財政狀況的比例,可能是現今香港各個年齡組群最高比例的一族。所以他們對於退休的選擇及工作以外的生活方式之要求,與上一代會有着顯著的不同。因此我們的朋友對於生活模式、興趣交流、保健養生,都有獨特的要求和看法。

當傑偉找我共同為這個網誌執筆時,我欣然答應。因為這網誌並不是為他眾而寫。它是寫給 50 歲後的你和我,寫給「同路人」分享生活點滴、觀點看法;亦期望能以此平台與 50 歲後的你多作交流,共同成長,真是一樂事也。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