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ng Old】舊人新貌 三十年相識聚首於五十歲後

撰文:馬傑偉
出版:更新:

分開了30多年的幾個朋友,相約美國黃石公園,在湖邊小屋聚首一堂,共度5天假期。
我們相識微時,在教會一起成長,很深刻的友誼,走過不同的人生路,就算多年各散東西,此刻重遇,情誼不減當年。
少年不知愁滋味,無愁強說,倒是經歷了成年以後的波折,年月悠悠,驀然回首,重新察看那個一路走來的自已,鬢髮漸白,眉宇之間留下了歲月的痕跡,淡然的點點傷逝之情,蓋不過人生歷練而來的寬容。
這是五十歲後的驛站,是一個重整行裝、重新上路的難得機遇。

黃昏夕照,平靜的湖水灑滿金沙;遠山雪頂,反射斜陽的醇厚金光。我們幾個入伍的好友,認真分享這幾年的心境變化。

五十歲後:夫婦倆苦盡甘來的相隨

志偉先天體質不佳,可幸找到一個對他無微不至的好伴侶慧儀,與他共患難同甘苦。他當年在樹仁學院畢業之後到美國升學,念的是社會工作。1994年回港工作,但因緣際會,2001年後又舉家再到美國謀生。人生迴轉,有如浮萍,背負生活的種種憂慮。他太太慧儀更返回校園,取得專業資格。

今次見面,志偉開朗了很多,慧儀更如活潑的少女,重新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姿。他們在三藩市得到了一份優差,運用他們英語/粵語的優勢,兩夫妻在同一間大機構做治療師,收入穩定,退休後還有長俸,因而擺脫了人在異鄉、為口奔馳的不安感。他們笑言,奔波半生,今天才是人生的開始。生活安穩,更懂得珍惜一切得來不易。入伍之後,他倆常自嘲記性日差,眼見一些親友離開人世,深感每一天都值得珍惜。近年更注重健康,行山運動,飲食均衡,種蘭養性,樂於與家人朋友相聚,以感恩的心,回應五十歲後的人生。

五十歲後:重返校園求善美真

維新當年也是入讀樹仁心理學,畢業後在不同的社會福利機構工作。正如當年不少青年人,他努力爭取進一步深造的機會,先在英國補一個學士學位,然後轉美國完成心理學博士課程,留在美國當心理學家。

今次聚首,他輕描淡寫,回憶那些年的留學生活,甜酸苦辣盡在不言中。他留美二十多年,在大學教書,亦私人執業為情緒病人提供臨床輔導。成功的中產生活,背後是不懈的奮鬥。維新今年56歲,回望半生,先苦後甜,我們都為他而高興。他透露,好幾年前,他教書已漸覺沉悶,每年重覆講授相近的內容。於是他開始尋找新的興趣,最近重返校園,修讀藝術史碩士課程,進入一個他完全陌生的色彩世界。中年是盛年,全情投入事業;到了五十歲後的少老之年,事業而來的自我價值不再是無比重要,對美、真、善的欣賞與追求,或許帶來更大的滿足。

五十歲後:自樂於臨老學吹打

參加黃石之旅還有思耀,他在90年代移民加拿大,在短時間內打入被邦的主流,成為一個頗有名氣的設計師。思耀落腳於楓葉國,從事了20多年豐富多姿的事業。他幾年前覺得工作拼搏的熱情減退,失落之情難以排解。於是給自己新挑戰,就是學一種從未學過的樂器,最後選擇了大提琴。臨老學吹打,幾經挫折,尤其在表演時失準走音那種無地自容,並不好受。今天拉提琴得心應手,每月到各個學校及社區巡迴演出,為學生與老人帶來悅耳的歡娛。

我們在香港、在彼邦,各有不同際遇,各人為前途努力耕耘,一年一年的灌溉,今天枝葉漸豐,可以成蔭,有幸得悟,追求功利得失之外的善與美,大家不是什麼少年得志的成功人士,卻很能為半生的成敗而充滿感恩之情。

人生下半場,再闖高峯只是極少數;學會分享生活,以寧靜、安詳和知足的心態度日,正是平凡的福氣。

七月,廢棄的採石場

傾斜的風和五十隻紙鷂掠過

向海跪下的人們

放棄了千年的戰爭

我調整時差

於是我穿過我的一生

歡呼自由

金沙的聲音來自水中

     --- 在路上,北島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