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想做iBanker

撰文:蔡東豪
出版:更新:

題目是「點解想做」,非「應否做」或「怎樣做」。投行入行不容易,職位需求遠超供應,亂打亂撞入行的例子不多,大部分iBanker處心積慮,甚至屢敗屢戰,才能打開投行之門。iBanker環顧四周同事的實力,除了少數「富二代」,大部分人有充分理由在這個地方出現,這些人的人品卻是另一回事。

做iBanker進駐甲級寫字樓高層辦公室,最吸引入行者之處莫過於錢搵得快和搵得多,代價是受生理與心理摧殘。(資料圖片)

錢搵得快搵得多

我屬於少數幸運的例子,當年投行甚少聘請沒碩士學位的人,學士學位畢業後,我便急不及待渴望入行,但盡吃閉門羹。美國大型投行提供工作機會予學士畢業生,不過兩年後安排這些人返校園讀MBA,香港投行規模較小,只聘請MBA畢業生。敲了很多門沒結果,後來偶然加好運,把握機會從側門閃入。入行後,變成看工作表現,不問出處。

一間房坐着不同人,要我估誰是iBanker,我的命中率會不錯。單看「外形」,我便看得出,所謂「外形」,是指頭髮顏色和面色。由我入行至今相距30年,iBanker的工作環境變化不大,工時長,壓力大,須犧牲家庭和個人時間。人的身體是一部可預測的機器,當然有人天生異稟,但iBanker生涯有辦法把超人帶回凡間。機器勞損,自然出現問題,這些問題最明顯出現的地方,是頭髮顏色和面色。當然,機器裏面可能還有看不到的問題,例如iBanker的心理狀態可能更大鑊。

點解這麼多人願意接受生理和心理的摧殘,爭先恐後投身iBanker行列?即時想到錢,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想做iBanker最大動力,是錢揾得快和搵得多。所有人都明白「工字不出頭」的道理,但創業的風險大,兼且辛苦程度跟iBanker不相伯仲,找一份風險較低,待遇比其他人高一級的工作,非iBanker莫屬。錢肯定是很大,甚至是最大的動力,但除了錢之外,必定有其他東西。

高人一等的感覺

iBanker的生活可以很吸引,出入五星級酒店和米芝蓮餐廳,對某些人是重要的,不過這種嚮往很快褪色,因試得多什麼也生厭。iBanker是令人敬畏的職業,大部分人不直接認識iBanker,只知道這些人好叻和搵好多錢。當iBanker在姨媽姑姐堆出現,所有人投以羨慕目光,爭相提出財經問題。高人一等令人有飄飄然感覺,不過這感覺很快過去,虛榮的問題是「虛」,不長久的感覺難以支撐辛苦如iBanker的工作。

iBanker數目罕有,搵錢特多,地位超然,這些都是事實,條件是iBanker是百分百真材實料的行業,留得下來的人不可能靠符碌。叻人懂計算,賺錢不錯是多,不過影響身體健康和家庭關係,幾多錢也補償不到。

再者,叻人擁有特別多轉工機會,曾經戴上iBanker勳章,對很多人來說,已經足夠,願意留低,一年又一年做下去,追求的超越金錢層次。換句話說,過了某一點,代表某程度金錢和榮耀,再沒有分別,iBanker憑着其他動力逼自己5點起身趕飛機。

由我入行至今相距30年,iBanker的工作環境變化不大,工時長,壓力大,須犧牲家庭和個人時間。﹙路透社﹚

Intellectual刺激最吸引

這一度終極動力,我認為是關乎於人。其他人不看好的情況下,iBanker樂此不疲做下去,為的是能夠和某些人在一起。iBanker是叻人,叻人高傲,這種高傲或者不形於色,收藏得很好,但的而且確存在。叻人覺得最辛苦是被迫和蠢人在一起,而蠢人在投行難以久留,iBanker工作上的主要動力,是可以和其他叻人併肩作戰。iBanker搶一單生意,他們知道其他投行對手也全力以赴,奇招百出,這是鬥智鬥力的肉搏。一班人聚在一起盡力做好一件事,跟另一班識英雄重英雄的對手比併,不管結果如何,這過程令某些人獲得難以言喻的快感。

iBanker的客人是有規模的企業,接觸面是最高層次,很多時直達大股東或CEO。做任何生意也牽涉湊客,過程永不容易,需要知所進退,不過iBanker習慣了湊高層,習慣了高水平的來往,這種intellectual刺激,難以用其他東西取代。

iBanker懂得計數,付出這麼多,其實得到也不少,金錢不是不重要,但經過幾個經濟周期上落,再多一點已影響不到生活質素,繼續下去的動力超越虛榮層次。我認為動力是停不下來的intellectual挑戰,市場變化萬千,永遠有新產品、新對手、新監管環境出現,iBanker工作永遠充滿新鮮感。公司內新人輩出,對手不停增強實力,客戶要求也不停提高,iBanker習慣在一個高手雲集的武林行走,始終不肯離開。想深一層,或者是不敢離開,iBanker知道自己的口味改變了,變至在外間難以適應。沒有好或不好,只有不同,想做iBanker是因為不想不做。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