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外靠相識但不熟的朋友

撰文:蔡東豪
出版:更新:

人際關係的重要性,沒有人質疑,怎樣建立、維持、利用人際網絡,決定一個人的長遠成敗。
利用?這兩個字覺得難以接受的話,請用其他詞語代替,但實際上當然是利用。
不妨花些少時間分析自己的人際網絡,這網絡是為自己將來有意識地設計出來,抑或一連串歷史偶然遺留下來的產品?我相信答案多數是後者。

(iStock)

「啱key」朋友利用價值有限

提起人際關係,即時想到的,是身邊朋友,例如出生入死的同事、擁有共同興趣的死黨、至今保持聯絡的中學同學等。身邊朋友當然重要,這些人是我們的強力後盾,是我們消磨時間的夥伴,不過我問一個問題:對上一次令大家精神為之一振的主意,是否來自身邊朋友?細心想一想,我相信不是,不止是對上一次,對上兩次、三次,令大家覺得需要沉思的主意,都不是來自身邊朋友。這些靈感,大都來自不算熟的「相識」,英文稱為Acquaintance。

能夠成為相熟朋友,之間一定有很多共通點,例如價值觀。人一生中朋友又多又雜,來去匆匆,逗留在自己身邊,必定有原因,而主要原因是「啱key」。「啱key」製造令人舒服的感覺,但作為人際網絡的基石,利用價值有限。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身邊朋友熱心幫手,但這些人帶來大同小異的經驗、技巧及人際網絡。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不同角度的意見,包括自己未想過和沒法想像的可能性,不是需要多幾個自己。熟朋友總是過度包容和忍讓,凡事站在你的立場考慮,幾個朋友得出的思路,就是自己的思路。

可留意一下,相熟朋友經常在一起,喜好變得相近,連用的詞彙也差不多。脫歐公投結果和特朗普當選,令很多人大跌眼鏡,原因是我們不想聽難入耳的意見,群埋令自己感覺良好的同路人,漸漸產生錯覺,以為自己的社交網絡等於真實世界。

「相識」構築多元人際網絡

不熟,但相識的人卻提供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較接近真實世界。「相識」跟朋友不同的地方,是朋友需要時間和心機栽培,「相識」可能偶然或久不久才遇上,關係來得較輕鬆,談話內容較無邊際,俗語是「唔知開邊瓣」,這種關係的不確定性,很多時代表引人入勝之處。

我有一個「相識」做投資,需要不停搵刁,他的成敗依賴Deal Flow的質素,他強迫自己認識新朋友,愈古怪愈好,因為好刁不會來自熟朋友,畢竟大家看世界的方式太相似,熟朋友的好刁他早已知道。此人確實勤力,每年必定找我一次半次,內容永遠是關於我的近況。懂得分析人際網絡的特點,以不同方式對待,是踏上成功的重要一步。除了提供主意,人際網絡最大功能,是讓我們進一步擴展網絡。換句話說,死黨的死黨,你已經認識,但「相識」的死黨,你可能未見過。以怎樣方式擴展人際網絡,決定網絡的多樣性。我們的熟朋友中,可能包括名成利就者,以為這是網絡的明星,但細心想明星可能從來無暇幫我們。網絡多樣性勝過大明星,因為多樣性是意外驚喜的泉源。

維繫「相識」三要素

一個由「相識」主導的人際網絡,不會無緣無故出現,需要有意識地栽培,我認為有三個重點:一、自覺。時刻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理解「相識」的重要,向着清晰目標進發,出現問題時懂得變陣。不妨參考之前提及的做刁「相識」,強迫自己做一些在舒適範圍以外的事情。

二、存款、存款、存款。人際網絡猶如一間銀行,平常日子各自存款,有需要的時候提款,提款多少取決於平日存入多少。耐性是不可或缺的美德,平日不要斤斤計較,存多過提,長遠來說,一定是好事。

三、建立信任。直覺上,熟朋友較容易建立信任,「相識」則比較困難。好日不見面,建立信任是靠建立自己的品牌。從遠處其實其他人知道我們在做什麼,因此各有各生活,也是默默栽培關係的方法。另外,不要小看怎樣回覆一個whatsapp短訊,見微知著,信任是從一連串不起眼的交手建立起來。

一個理想的人際網絡包括兩層,近的一層包括三數個熟朋友,這些人是我們的情緒基石,遠的一層包括愈多愈好的「相識」。維繫「相識」的方法是盡力做好自己,讓自己的品牌說話,「相識」將會在出其不意時刻帶來驚喜。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