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全世界心悅誠服的富豪

撰文:蔡東豪
出版:更新:
我們不能接受一個背景跟自己相差不遠的人,事業旅途中得到的機會和自己差不多,竟然可成為富豪。我們惟有自圓其說,這個人在過程中得到不尋常的幫助,或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否則……豈非我們有問題?
蔡東豪
作家羅琳性格敢言,又樂於行善,是作者眼中是位可令人心悅誠服的富豪。(Getty Images)

《紐約時報》最近有篇文章談論《哈利波特》作者羅琳(JK Rowing)的財富,吸引到我興趣,是因為小男孩最近一年迷上《哈利波特》。請注意是「最近一年」,《哈利波特》不是新鮮事,第一本至第七本小說歷時10年,1997年至2007年,最後一套《哈利波特》電影2011年上映。小男孩基本上錯過2000年代《哈利波特》熱潮。至於我,沒有孩子的時候不感覺到世界上有孩子,對《哈利波特》全無興趣。一套時間上過氣的魔幻小說,可完完全全俘虜一個善變孩子的想像,我想知多一點。

看過一個關於羅琳的訪問,她說不時有年輕人誠懇地握住她的手,說「你就是我的童年」,她感動至起雞皮。《哈利波特》的魔力難以筆墨形容,全球閱讀界2000年代出現小陽春,歸功於《哈利波特》,英國文化界讚揚《哈利波特》帶動青少年閱讀風氣。

《紐約時報》文章為羅琳計算身家:7本《哈利波特》小說總銷售量4.5億冊,8套《哈利波特》電影總票房75億美元,並且製造長青的royalty收入,其他收入包括其他小說和電影項目及投資收入,總計22億美元,扣除英國標準稅率45%,身家12億美元。《紐約時報》作者為羅琳抱不平,近年全球富豪榜紛紛把她除名,原因是指她捐錢的力度太大,財富近年縮水,估計她的財富追不上其他富豪。

厭富是人性一部分

今時今日,為富豪算身家的文章趕客,因為讀者普遍討厭富豪,這是全球性現象。有人認為討厭富豪是與生俱來的心理反應,從古代歷史看到討厭富豪的行為,伊索寓言4,000年前便解釋「吃不到葡萄是酸的」的道理,證明厭富是人性一部分。因此,閣下出現或明或暗的厭富情緒,不用感不安。小時候,不懂事,某孩子擁有特別多玩具,其他孩子理直氣壯地覺得應該「分享」,點解?沒有人深究,總之多就應該分給其他人。

長大後厭富情緒變得較為複雜,因為滲入其他元素,包括個人面子、社會期望等。一個小學同學,出身清貧,由小學到大學的學業成績不算標青,畢業後打份工,大家際遇相差無幾。後來他創業,不到10年,飛黃騰達,成為上市公司主席。我們開始討厭這個人,原因跟討厭其他富豪不同,舊同學憑努力由無至有,在所有同學面前做到,肯定不是偷呃拐騙,肯定不是投機炒賣,但我們不能接受一個這麼接近的人在公平競賽中,做得好過自己這麼多。

不認識的富豪,我們平常地討厭,但當舊同學搖身一變成為了富豪,我們不得不加把勁討厭,因為整件事變得真實。C朗有錢,沒關係,我們不認識他,接受他的成功憑自己的努力。

我們不能接受一個背景跟自己相差不遠的人,事業旅途中得到的機會和自己差不多,竟然可成為富豪。我們惟有自圓其說,這個人在過程中得到不尋常的幫助,或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否則……豈非我們有問題?

長和主席李嘉誠。(陳焯煇攝)

李超人光環不再要怪誰

厭富是全球性現象,美國掀起1%大型抗議,主力打擊華爾街富豪貪婪,一浪接一浪。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厭富情緒再創高峰,海嘯後所謂經濟復蘇,得益者集中在富豪身上。股票和樓價屢創新高,但失業情況嚴重,年輕人薪金原地踏步。在香港,厭富情緒近年趨向公開,大聲指摘富豪成為贏like行為。

最具代表性富豪是李嘉誠,在我成長的1970、80年代,他是香港人心中的英雄。白手興家,從英國人手上收購重要資產兼衝出香港,李嘉誠是李超人,當時財經雜誌封面的確經常刊出李嘉誠超人的外形。那時候,我們為李嘉誠歡呼,年輕人視他為偶像。今日,閉上眼睛,想像李嘉誠在香港人心中的模樣,超人不見了,換轉為長牙的魔鬼。是李嘉誠變了,或是香港人變了,或是世界變了?

羅琳致富之路令人悅服

白手興家,憑個人努力累積財富,在今日社會氣氛下,彷彿不足夠。富豪「等於」貪婪、賺到盡、剝削別人……我想起羅琳。在厭富世界,如果有個富豪可令人心悅誠服,我認為這富豪是羅琳,有3個原因:一、她的冒起太不可能。羅琳的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詳,領取福利金的單親母親,窮到差不多要瞓街,在咖啡店寫稿,大家都接受她須克服不可能的起跑線。二、竟然有人寫出彩虹。從此以後不可批評寫字不出頭,因為至少有一個例外。10億美元是一個B,寫到一個B身家的作者,古今中外,只有羅琳。三、她的發達方法是帶我們去一個美好的世界。她不是賣有毒債券或發水樓,而是賣一個個普通人戰勝惡魔的故事。

在蘇格蘭獨立、英國脫歐公投、特朗普當選總統等課題上,羅琳或得罪不少人,但欠缺敢言性格未必能成為一流作者。在今日社會氣候裏,我挑戰各位找出另一位令全世界心悅誠服的富豪。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