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ng Old】小布殊是最後勝利者

撰文:蔡東豪
出版:更新:

五十歲後戇居居,走進迷失空間,歡迎一位舉世觸目的新會員:奧巴馬。
過去八年,他的工作是出任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人,今日他是「前」美國總統。奧巴馬只有五十五歲,隨時有四十年在前面。
做任何四十年「前任」,是非常長的時間,奧巴馬需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新位置。

奧巴馬可從歷史中尋找靈感,有四十三位前人的經歷作參考。太遠的例子可能不適用於現代,看看三位近代前總統選擇走的路。

1. 卡特

怎可不先提卡特,他的「後總統」生涯精彩至極。任內他是史上最差美國總統之一,被視為弱勢總統,建樹不多,競逐連任時被列根擊敗。「一任」前總統回到喬治亞老家,卡特只有五十六歲,從頭再來。

美國總統這份工的強烈度,七十二行中獨一無二,離開時很容易帶着遺憾。任內太多想做的事情,因為種種原因,包括發現美國總統也不能隨便話事,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如果給我多一些時間,或讓時光例流,便有可能令世界變得更好,太多如果。只做一任,卡特離任時的遺憾多至數不盡。

前總統將會是怎樣一個人,是有跡可尋,可細看他是怎樣性格的總統。處境變,但性格變極有限,卡特的批評者,集中於他做事優柔寡斷,拖泥帶水,希望令所有人開心,指他像傳道者多於決策者。美國政府層層精英,決策一層層升級上去,去到總統層次,已經去蕪存菁,最後只需決策者拍版,卡特卻喜歡講「耶穌」。卡特像傳道者,希望以他的一套說服他人,而不是以權力壓下去,得失他人。想不到,卸任後,卡特找到最合適自己的位置,他成為一個全球敬仰的外交家兼人道主義者兼慈善家。原來前總統才是卡特的dream job,卸任後獲諾貝爾和平獎,表揚他後總統時期的工作。

2. 克林頓

(美聯社)

克林頓採用另一種模式,以前總統的身分繼續改變世界的使命,並加入搵銀元素。很多人認為,希拉里落敗跟克林頓夫婦近年搵銀太狼有關。不過,要知道,美國總統不是常人,他們凡事可以去得盡,否則在漫長政治旅途中,不可能脫穎而出。克林頓便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事事希望得到一百分,這種追求背後牽涉代價。從克林頓的後總統生涯,可看到他的遺憾,近年他名下非牟利機構最積極協助的國家之一,是盧旺達。1994年盧旺達種族屠殺是克林頓任內的污點,這記憶一直在他心中。

3. 小布殊 

網上圖片

然後有小布殊的第三種模式。卡達和克林頓模式基本上是利用前總統的身分,包括知名度和影響力,繼續做他們想做的事,小布殊卻只想做回自己。前總統放不下,終日懷緬過去,心裏鬱悶不忿,小布殊的「遺憾指數」應該很高,今日伊拉克和阿富汗問題,是在他任內爆發,甚至可說是由他而起。但小布殊離開之後的瀟灑,反映他其實暗地裏大叫:他不需要總統的身分。做過,已盡力,夠了,不同階段做不同事情。

當其他人替小布殊不值的時候,他甘心。卸任後,他極少接受訪問,特別避談政治問題,親近他的人說,他不想談政治是從他卸任第一日開始。沒循序漸進,夠鐘即起身,做回自己。據聞小布殊近年最積極參與的活動,是打高爾夫球、玩mountain bike、繪畫、跟朋友和家人聚會。

近代美國總統的成就,很多人看不起小布殊,伊拉克被視為是他的畢生遺憾。衡量一個人,第一須看足全場,第二看這個人的全部。笑到最後可能是小布殊,他找到「快樂前任」的秘密,懂得甘心,把精神和時間投資在一些不老的東西,例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個人樂趣。告別一個人生階段,頭也不回向前走,多型。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講就容易,做就好難,遺憾是一道威力很大的隱形力量。奧巴馬會走哪一條路,很難說,如果希拉里當選,我認為他是另一個小布殊。奧巴馬是有自信兼有紀律的人,可在生活細節中找到自己的真愛。然而,新任總統勢將推倒他過去八年的努力,這種遺憾不是說笑。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