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ng Old】五十歲後的將來是過去

撰文:蔡東豪
出版:更新:
五十歲後的將來是過去,這句話有點玄妙,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們做回自己,第一件急想做的事,是回家。
蔡東豪
五十歲後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回家。(視覺中國)

五十歲後,例如我的部分人選擇「轉波」,以另一種步伐接觸世界,常見的現象,是回到以前。走了很多路,我們念念不忘,尋找根源性的東西。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出現:既然這些東西是重要,為何等到五十歲後才尋找,之前幾十年有什麼障礙?太尖銳,唔識答。

例子是某人五十五歲告別打滾幾十年的商場,投身教育工作,原來教育才是他的真愛。既然是真愛,為什麼不是二十五歲便擁抱?答案是,前半生,我們很懂得說服自己。我們不斷向自己說故事,這些故事容易消化,巧妙地避開人生中的種種後悔。二十五歲時我們受自己以外的因素影響,例如長輩的個人經驗,社會的期望等,真愛的面目變得模糊。不早點投身教育,是因為商界提供較「實際」的事業機會,而年輕人應該面對現實。

我們很懂得說服自己,故事彷彿合情合理,真愛變成可以等待的「興趣」。五十歲後,我們不想再等,甚至不怕對自己坦白:誠實一點吧,所謂實際沒帶來特別的喜悅。因為我們看到將來,五十五歲看到的將來,跟二十五歲看到的,很不一樣,我們隱約聽到倒數的聲音。

五十歲後不想再等,不想再被牽強的故事說服自己,忽然間想做便去做,這感覺新鮮至有點刺激。尋根是五十歲後的指定動作,我們重新建立興趣、友誼,為很多人生價值觀作出全新定義,例如什麼是好玩,什麼算是成功,誰人算是好朋友。

五十歲後,為很多人生價值觀作出全新定義,例如什麼是好玩,什麼算是成功,誰人算是好朋友。(作者Facebook圖片)

很多朋友宣布退休後,我約他們見面,約會自自然然移師山上,行山成為他們的「新」興趣。我留意到其中一個朋友行得不錯,不似是新手,他說年少時通山跑,組織行山隊,走遍香港山脈。重拾已放低的興趣,也是尋根,今日行山成為這位朋友的生活重心。五十歲後,大小事情,抉擇過程之中總有這個考慮:If not now, when?

五十歲後的將來是過去,這句話有點玄妙,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們做回自己,第一件急想做的事,是回家。家是以前走過的路,途中有很多沒做或做得不夠好的事,在包袱較輕的人生階段,我們覺得不需要繼續自圓其說。原來人生中有不少遺憾,可以的話,我們想回到從前,修補遺憾,不可以的話,至少我們誠實面對遺憾。無論如何,五十歲後大聲警剔自己,以前的錯誤不可再犯。

過去是一面鏡,看到自己,包括醜陋的一面。將來是過去,因為我們提起勇氣,擁抱誠實的自己。我走進人生新階段,過程是亂打亂撞,我不太清楚想做什麼,只知道在不明確的空間,不想作出日後會後悔的承諾。我什麼都想試,也什麼不敢試,兜兜轉轉,心中安慰自己,不怕,有的是時間,不自覺地,我也開始回家。

我的家原來是真正的屋企,我回到屋企人身邊,原來一直存在距離。當所有投資都是不確定的時候,我發現有一項投資肯定不會錯,是把心機和時間投資在屋企人身上。以前應該做得更好,但沒做,說服自己的故事多麼老土 - 我在外邊這麼辛苦,最後是為了家人。今日回想,藉口爛至無地自容,我的幸運是,屋企人歡迎我回來。五十歲後,我們開始關心自己留下的足跡,我知道我的足跡應該留在那裏。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