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美國中學如何讓學生比亞洲生跑得更快更前?

撰文:吳俊熙
出版:更新:

經常聽人說,美國的課程比亞洲地區如香港、新加坡淺易,亦有大量國際測試如TIMSS及PISA的數據證明,亞洲地區學生的數學及科學平均成績比美國優異。
但你有否覺得奇怪,在美國,許多以最高榮譽summa cum laude畢業的學生,均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而且學術或研究成績比勤工的亞裔移民或留學生更卓越?
到底在一個聽說是很淺易的課程中,那些優異生是如何跑得比所有人更快更前?

美國學生的學術或研究成績常比亞裔移民或留學生更卓越,或與其中學課程及制度有關。(視覺中國)

  選科自由

筆者十五歲念完中三,到美國一所公立中學入讀十年級。那時香港仍是文理分科的年代,我們可以選擇的科目,是以班來分辨,例如AB班是文科班,A班讀文學,B班修會計;CDE是理科班,其中CD兩班讀附加數,E班可能少修一科,就這樣,全級可以選的科目,可以分為五組。就算現在學生應考DSE,學生可以選的科目亦不多,四科主科中文、英文、數學及通識,再加兩科或三科自選科目,學生的選擇其實不太多。

到了美國,與香港最不一樣的,是如大學生一樣,自己安排時間表。首先要了解大學入學最低要求,亦要知道中學的畢業學分要求,同時亦要考慮自己的興趣與能力。課程主要分五類包括英文、數學、科學、社會科學及外語,每類均要修讀,但沒有規定修讀那一科。然而,這五類中可以選的科目亦繁多,以社會科學為例,可選的包括全球研究、俄國研究、歐洲史、美國史、當代史、經濟、社會學、政府、政治、法律、心理、哲學、婦女研究等等。那即是說,如果今年學生選了美國史,明年可以修讀歐洲史或俄國研究,而不需要同一學科讀數年,才考試畢業。每名學生的選擇不一,所以學校不以班為單位,學生沒有home room,上課時,直接到老師的班課,那班課就是他的辦公室。

到了美國,與香港最不一樣的,是如大學生一樣,自己安排時間表。(視覺中國)

  因材施教

課程依據內容的深淺分為普通班(regular classes)、榮譽班(honors classes)及AP (Advanced Placement)三個等級,例如某女生英語優異,十年級已經修榮譽英語,她十一年級已經可以讀AP的文學結構或語言結構,到了十二年級,她已經可以選新聞、寫作、詩詞或外國文學。如果學校沒有開辦相關課程,她可以到社區學院上課,學分轉回學校。

香港的問題是把學校當工廠,把一樣的課文內容給學生,認為每個學生的吸收能力及興趣都一樣。所以我們常聽到人家說,我的兒子在美國讀書後,成績好很多,那是因為他的兒子可以依自己的能力及興趣,選讀合適的班別,如果他分數不夠,沒有人要求他讀榮譽班的。

  功課作業

美國高中的功課,除了基本的練習題目,更著重學生自己動手找資料,解答問題。許多功課或Independent study均沒有標準答案,老師注重學生的思考能力,而非抄寫或背誦的能力。與香港的題海戰術不一樣,就算在美國應考,學生亦不會每天花很長時間於記題型、背公式。因為不需要花時間操練試題,學生多出許多時間。如果一名學生想輕鬆愉快過,選擇最容易的課程,取一般的成績,選普通的大學,放學後參加體育、音樂、話劇等課外活動,完全沒有問題,典型美國家庭的父母不會在乎孩子默書是否連續三次一百分。然而,一個有目標對自己有要求的學生,想考入長春藤大學,那他可能會多讀幾班AP,甚至自修大學的課程。香港最頂尖的學生,縱然對學習很有興趣,很容易被考試的要求與不必要的題目操練及背誦,浪費了時間及精力。而美國最頂尖的學生,可以把家中地庫當實驗室!記得去年有則新聞提及一名十七歲的女生,在家中地庫研究把藻類作能源,後來獲麻省理工提前取錄。試想想,如果這女生在香港,她的時間可能已經花在背誦標準答案,怎麼可能在家做實驗?

千禧年的聖誕,筆者在旅途中認識了一位大學生,他說他打算到Stanford找教授,希望成為對方的博士生。那大學生帶著他自己寫的電腦程式,以及他開發及管理的網站去面試。當我們把時間在追分數拼GPA時,人家已經在寫自己的程式、建自己的網站了。今天的他,也許在矽谷埋首創造新的電腦系統,亦也許是我們想像不到的科技意念,更也許已經退休了。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