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四十】何必執着適婚年齡

撰文:Lucy Goh
出版:更新:

日本收納天后近藤麻理惠在《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一書中提出一套「從此不需再換季的收納法」。她的訣竅是不用把衣服按季節分類,而是按質地把衣服大致分類為「偏棉質」或「偏羊毛」等。把衣服整理成隨時可用的狀態,從此不再有任何調換抽屜順序等的動作, 只需要在穿衣時選擇合適的物料。
其實,我覺得這種整理衣服的方法,也可以套用在面對人生不同階段之上。

《春嬌救志明》、《不懂撒嬌的女人》、《29+1》講中女人心事。(劇照/影片截圖)

如果人生有春、夏、秋、冬四季,那麼相應的人生階段應該就是幼年、青年、壯年和老年。時裝店會換季,我們也會應不同的季節添置衣服。正如我們一般認為人在不同年齡階段,應該做不同的事一樣,如果幼年是不斷吸收、青年是勇於嘗試、那麼壯年應該成家立室,而老年就該退下火線吧。

可是,回看當今社會,這種幼青壯老的秩序,就如春夏秋冬的氣候變化一樣,界線已變得模糊。君不見現在兩三歲的小孩已經有比40歲的我更長的履歷、應付過比我一生人加起來還要多的面試?成就亦不是中年人的專利。 2014年13歲印度少年Shubham Banerjee以樂高積木發明了盲人點子列印機。20歲的女大學生Mhairi Black於2015年成為英國350年來最年輕的國會議員。而且青年人有時要面對的人生課題實在難以想像。我認識一位因患上卵巢癌三期,20歲就要把女性生殖器官切除,正式踏入更年期的女子。另外一位少年,13歲開始就要照顧年老患病的外婆,負起照顧者的責任。

相反,40多歲才第一次拍拖、搬離(或搬回)父母家、學外語、轉行、創業、重返校園或歸園田居,我身邊也大有人在。從前35歲是高齡產婦,現在40有多做首任媽媽則見怪不怪。什麼姊弟戀、母子戀, 可能你和我身邊都有一個。最近法國最年輕總統候選人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成為焦點, 除了因為他身為年輕政治新秀在初選勝出,也因為他的妻子特羅尼厄(Brigitte Trogneux)比他年長24歲。

2015年英國一對分別103及91歲的男女在同居27年後終於結婚。新郎哥喬治說:「我們不是為了打破紀錄。我們結婚是因為我們深愛對方,結婚似乎是正確的事情」。希拉里、特朗普差不多70歲才走到事業巔峰。已故法國女演員艾曼紐.麗娃(Emmanuelle Riva)於2012年以85歲高齡成為有史以來最年長的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入圍者。退而不休不在話下,反而愈老愈精彩。

到底什麼是「適齡」?其實這個年頭,人生的節奏已經在不知不覺間與年齡脫鈎。可是,為什麼到了「適婚年齡」的獨身中女仍然令那麼多人大驚小怪?

單是形容獨身中女的詞彙就夠多姿多采。 「熟女」、「輕熟女」、「剩女」、「盛女」、「敗犬」、「殘飯」、「大齡單身女性」、「老處女」、「齊天大剩」、「剩母瑪利亞」、「漏洞雞蛋」、「賣剩蔗」、「籮底橙」或「楔灶罅」等等, 各適其適,有新有舊,有辣有不辣。還有各種各樣的分析與分類,什麼「自願大齡不婚」、「被迫大齡未婚」、「樂意永遠不婚」、「無奈繼續未婚」等等,造就了多少教練、專家與媒人婆。

也許對一些人來說,未婚中女某程度上就像六月飛霜,違反了春夏秋冬的自然定律,令人無所適從。她們的存在令男人不安,隱約覺得她們無視父權社會裏女性要依傍男性的慣例,是對男性權威的一種挑戰。而女人也覺得她們的單身狀態是對婚姻制度的一種懷疑。我身邊有幾個已婚女友經常遊說未婚女友結婚,好像她一天不結婚,人生都有缺失。最重要的是,未婚中女自己也覺得單身不好受,因為約定俗成的龐大無形壓力,令她們對自己的狀態感到不安。

曾經有機構訪問了超過500名年齡介乎18至40歲的香港女性,有三成受訪者表示結婚是「不想錯過適婚年齡」。我不禁問,為了不想成為「剩女」而結婚的,與成為所謂「剩女」的,究竟誰比較悲哀?要知道結婚不保證幸福。貌合神離難道會比單身優越?每個人的人生,苦與樂都只有自己知道, 已婚、單身都不外如是。

當社會愈趨向多元,生活的可能性愈豐富,人就愈有本錢靈活變通、隨心所欲地駕馭人生。何必要為自己擱上年齡的枷鎖,做因循季節的候鳥?

女性到中年仍然未婚,沒錯,可能代表她們愈來愈難找到懂得欣賞她的伴侶,可能趕不上生兒育女,可能要面對獨身終老。但人生又何嘗是在我們掌握之中呢?結了婚的可以離婚,生了孩子的不代表家庭美滿,有伴侶有兒孫的不代表就不會孤獨終老。

冬天可以穿短褲,春天可以乾爽如深秋,夏天打不成風,秋天烏雲密布雨綿綿。如果你過往一年住在香港的話,這一切你都親身經歷過。天氣反常,已經變成新常態。什麼時候換季,什麼為之適齡,有誰看得清?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