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英式陷阱:BBC讚林鄭月娥比梁振英好

撰文:麥嘉隆
出版:更新:

候任特首林鄭月娥在公佈新一任內閣與高官名單之餘,又馬不停蹄接受BBC和CNN訪問,盡顯勤力本色。歐美兩大傳媒的立場相近,記者的問題都同樣尖銳和直接,但報導手法卻有軟硬之分,CNN較為硬橋硬馬,利用銅鑼灣書店職員被綁架及桂民海女兒的發言,直指香港的一國兩制被踐踏;BBC 好像較平和,但其報道手法卻有很多層次,值得細細玩味。 
 
BBC的報導由以下三短句開始:

「林鄭月娥相信天堂已給她預留位置,她說『因為我做好事』 。她跟我說這事的時候一臉肅然 。」

奇怪之處是這一段的內容和整篇文章的主題沒有大關連,但卻是用粗黑字體排版,明顯是要吸引讀者注意。
 
看似平平無奇的客觀陳述,骨子裏是要告訴西方讀者,在記者眼中的林鄭月娥是什麼人。英美有深厚的基督教(廣義包括天主教)傳統,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的最大分別,是相信人類靠行善積德是不能進入天堂的! 使徒保羅在新約聖經强調:

「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
「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 」

新約聖時常出現一群自以為聖潔但內心極其傲慢的宗教領袖,名叫法利賽人,他們多次被耶穌嚴厲批評。表面客觀的三句話,暗藏相當嚴厲的諷刺。

不知道林太是否曉得自己一開始已經中了埋伏,但她明顯沒有為訪問做充足準備,所以連番墮進陷阱。
 
接受媒體訪問的基本戒條,是萬萬不能重複記者的負面說話,負面問題要正面回答,例如記者問被訪者有沒有犯錯,較安全的答法是列舉例證,說明自己奉公守法,身家清白;因為一旦被訪者直接否認,新聞的標題就定必會變成

「某某說:『我沒有犯錯』。」

這種手法會引導讀者將「某某」和「犯錯」捆綁在一起,越描越黑。可惜林太忘記了這項守則,於是BBC的標題就是

「香港林鄭月娥:『我不是北京的傀儡』」

林太忘記了這項守則,於是BBC的標題就是「香港林鄭月娥:『我不是北京的傀儡』」。(BBC網站截圖)

作為受訪者的另外一條守則,是世間沒有愚蠢的問題,只有愚蠢的答案。除非閣下是主張與傳媒開戰的特朗普,否則即使面對尖銳的提問,被訪者也不用與記者爭論問題是否公平或合理,只需要提出有力的論據,讓觀眾自行判斷。很不幸,林太先後兩次指摘記者的問題不公平(關於主張港獨或自決的人會否被以言入罪及書店人員被跨境執法),卻沒有拿出有力論述支持自己的說法,予人理虧的印象。 
 
面對一個表現強差人意的被訪者,記者還顯示了一些英式幽默,讚賞林鄭月娥:

「公平地說,畢竟林太還未上任已願意面對以上種種提問,她的前任梁振英在位五年從來不接受BBC訪問。」

相等於報導香港小姐選舉,記者不評論參選者的外貌,卻讚賞他們有參選的勇氣!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