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獅子.女巫.魔衣櫥說起】Narnia:一個正義的傳說

撰文:窩E
出版:更新:
1948 年牛津大學蘇格拉底學會的這場辯論,就是一個傳說……有關這場辯論的傳聞版本多多,莫衷一是,只有一共通點,就是 99% 皆是圍繞魯益師慘敗後如何信心盡失,如何被一鑊打沉,又如何攬住枕頭喊足三日三夜等等等等,還有就是他如何因而淡出學術界,從此只寫兒童故事書,但亦同時在作品中埋下對後世影響深遠、有關「普世道德」的概念。
窩E
《納尼亞傳奇》不僅是超經典童話故事,更是學者熱門驗屍對象。(tudor-rose / flickr)

「傳說」有兩大條件,就是有關內容難以考證,以及娛樂性豐富到暈。因為能考證的,叫做「歷史」,而無法引起大眾興趣的自然不會廣泛流傳,不廣泛流傳的,自然沒資格叫「傳說」,而是叫「so what」。例如古時一對戀人因父母反對而殉情,頂多能換來一句「哦」;但假如女主角有易服癖、男主角涉嫌 hehe ,兼夾兩條友死後化埋隻蝴蝶,收聽率就很不一樣。

1948 年牛津大學蘇格拉底學會的這場辯論,就是一個傳說。

魯益師(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轉行寫童話的神學家

「蘇格拉底學會」,聽落就知係悶嘢兼扮嘢,所以這場辯論能吸引公眾眼球,全因其中一位主角正是經典兒童故事書作者魯益師。

你可能沒聽過魯益師的名字,卻絕對聽過甚至看過他的作品《納尼亞傳奇》……改編成的迪士尼電影系列,即是有隻獅子有個女巫嗰套。但其實歐美民眾或部分本土基督徒都知道,魯益師同時是有名的神學家,而《納尼亞傳奇》亦蘊含了其重要的神學思想,所以不僅常被學者拿來瘋狂詮釋,驗屍咁驗,更幾乎可與細路版聖經相提並論,十分巴閉。

當然魯益師曾表示大家諗多咗,但咁反高潮嘅嘢,大家自然當聽唔見,繼續合力神化這著作的宗教意義,剖析裡面隻獅子如何等如耶穌基督 and whatnot。

其實要分析其神學思想,何不索性解讀他的學術論著?原因之一,是魯益師的理論成熟後,根本沒再寫過學術文章,而這一切也是源於他在那場傳說中的辯論嘗到侮辱性慘敗後,所發的一個毒誓(雖然這說法同樣充滿水分和創意。)

故事中的獅子與耶穌基督有不少共通點,尤其是兩者皆願為罪人犧牲自己無辜的生命。(《獅子‧女巫‧魔衣櫥》劇照)

侮辱性慘敗 成就不朽傳奇

在牛津任教的經驗,兩度改變了魯益師的人生,第一次是因與《魔戒》作者 J·R·R·托爾金結為知己而「痛改前非」,浪子回頭,重投上帝的懷抱;第二次則是在 1948  年以權威學者兼蘇格拉底學會會長的身分,在一場辯論中,完敗給一名少女——伊莉莎白安斯康姆。

伊莉莎白認為當時大家太專注在「正義的過程重要還是結果重要」(即義務論 vs. 效果論)這老問題上,而忽略了正義的本質,理應是人的一種美德,這思想最終導致「德性倫理學」的復興 blah blah blah。

點解要「blah blah blah」咁唔得莊重呀?事關她的「正義論」確實毫不重要,因為作為分析哲學狂熱分子(即乜都叫你定義一餐的麻煩友),她挑戰的,主要不是魯益師的立場,而是其經典著作《Miracles》所用的一個字「because」(問你怕未),以及由此引申其實唔係好關「正義」事的一個立論。

有關這場辯論的傳聞版本多多,莫衷一是,只有一共通點,就是 99% 皆是圍繞魯益師慘敗後如何信心盡失,如何被一鑊打沉,又如何攬住枕頭喊足三日三夜等等等等,還有就是他如何因而淡出學術界,從此只寫兒童故事書,但亦同時在作品中埋下對後世影響深遠、有關「普世道德」的概念。

其實魯益師早已在成名作《Mere Christianity》提出過有關概念,但《納尼亞傳奇》能將之化成細路都睇得明的託寓,實更功德無量。若看過小說或電影,應記得故事中有一種「Deep Magic」,打從開天闢地已存在,也存在於所有人的心裡。說穿了,「Deep Magic」即是「普世道德」,是永恆不變的道德規範,順之即行義,逆之則不義,而且必遭天譴,就算強如「白女巫」也敵不過不義的代價。

近乎無敵的白女巫,最後仍因違反「Deeper Magic」而被擊敗。(《獅子·女巫·魔衣櫥》截圖)

尋找正義的根本

下半生一直篤信基督教的魯益師,自然相信「普世道德」是《聖經》所教導的那些,但重要的是,他同時認定這永恆不變的道德觀存在於所有人的心裡,即是也存在於回教徒的心裡、佛教徒的心裡、飛天意粉教徒的心裡,甚至是無神論者的心裡。

事實上,他也曾試圖從其他非基督教的經典中,找出共同教誨,以支持自己的理論,最後得出一些(他認為)普世認同的原則,例如不可殺人、不可盜竊等等。由於這是永恆不變且最根本的聖律,沒有商榷餘地,所以不論你如何為了保衛地球生態、維護宇宙和平而殺人,總之殺人就是錯誤,就有違正義。

魯益師的思想,無疑已進入「多元主義」的境界,因此《納尼亞傳奇》除被捧為少年基督徒必讀之選外,亦被相對保守的教友批評散播異端種子,「錯誤地」肯定了其他宗教的價值和地位。不過魯益師尋找所有宗教共同點的做法,卻獲不少開明派採用及發揚光大,並透過參考包括儒學、道教甚至共產主義在內的學說,整理出更純粹、更普世通用的現代版黃金定律:以他人利益為先。

以他人利益為先,是比舊版黃金定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高層次,也比「不可殺人」等戒律更根本的原則,因為不論你是偷呃拐騙,還是姦淫擄掠,其實也是出於自私,重視自身利益多於對方利益。所以所有宗教最值得尊敬的人物,通常都曾為他人作出某程度的犧牲,亦相信不會有人反對把「為他人犧牲」這行為稱為「正義」。

魯益師的真正貢獻

千百年來無數人爭論「何謂正義」,是因為我們先要為「正義」給出一個定義,才能討論它是甚麼。但問題正正在於,任何人為「正義」下定義的時候,已等同決定了它是什麼,最終又回到「誰有權為正義定義」的循環上,無限輪迴,永不超生。

魯益師的貢獻在於,他不是先解釋何謂正義,然後發表己見,而是反過來先聽聽所有人對正義的看法,並過濾或歸納出一個全宇宙都認同的精髓,然後才認定那是「正義」的根本原則。又由於這是普世公認的原則,所以絕對不會再有人反對,problem solved。

當然這理論存在不少弊病,包括無視「所有宗教一齊錯」這可能性,以及「貶低個別宗教教義」這天大死罪──認定「普世道德」是至高無上的真理,等同明示「信耶穌得永生」、「六道輪迴論」或「唔准食豬肉」等等非普世信仰統統原來是笨。

況且,魯益師既非最早提出有關理論的人,亦非理論架構最完善的一位(因為我重申,那是本童話故事書,)那何以要特別挑他來介紹?何不索性談談其他「真.多元主義者」的正義論?

分別在於,他在敗給伊莉莎白後所寫的東西,真的有人會看。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