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科技.來稿】大數據年代 有賴人工智能解決訊息超載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鄧淑明(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

香港去年初天氣嚴寒、年底暴雨、上個月連續三個颱風襲港,近年種種異常令人更關注天氣預報。而隨着天氣數據急增——現時,香港天文台每天要處理的數據量達1.3太位元組(Terabyte,是Gigabyte一千倍),相當於1.5億頁文字;根據中國氣象局估計,2020年要處理的數據量更達2015年的10倍——人力根本不可能逐一處理和消化。

訊息超載是現今大數據年代很多機構面對的挑戰,新科技如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這些人工智能成為解決良方。天文台自主研發的專家系統「智能氣象監察助理」(簡稱「智能助理」),正是以新科技模擬氣象專家處理天氣大數據。系統根據預設的檢驗法則,自動將專家知識應用於天氣監測並生成可執行的建議。

香港去年初天氣嚴寒、年底暴雨、上個月連續三個颱風襲港,近年種種異常令人更關注天氣預報。(資料圖片)

「智能助理」的主要功能包括:

監察澳門及廣東省市各氣象中心發出的天氣警告(如龍捲風、冰雹、大雨、大風等);捕捉公眾關注的破紀錄天氣事件,如極端溫度或降雨;按境內錄得的雨量數據,自動編寫大雨報告;當實測數據跟天氣預報/警告出現偏差時(如實際風力高於預測風力、境內錄得閃電但雷暴警告未有生效),提示預報員作出更新;分析電腦模式輸出,提示預報員未來一周可能發生的極端天氣情況;當本地氣象站出現可疑數據時,提示預報員跟進。

「智能氣象監察助理」的工作流程。(香港天文台網站圖片)

最重要的是,這個「智能助理」為預報員去蕪存菁,系統能在20秒內從各源頭收集超過53萬個數據點,一日可收集7億多個數據點,全賴系統內置近200條法則,可以篩選出有價值的訊息。

一個由15塊46吋全高清屏幕組成的「綜合資訊顯示屏幕」,助預報員「一眼關七」在不同的天氣情境下監察不同的資訊,以便發出天氣預報及警報。(香港天文台網站圖片)

此外,一個由15塊46吋全高清屏幕組成的「綜合資訊顯示屏幕」,助預報員「一眼關七」在不同的天氣情境下監察不同的資訊,以便發出天氣預報及警報,代替以往每天印製200張天氣預測圖,環保又省時。天文台憑着新科技不單為市民提供更精準的天氣資訊,也為部門贏得2017年公務員優質服務獎勵計劃「隊伍獎」的金獎。

科大著名的人工智能專家楊強教授早前慨嘆,在科研路上香港官商都太被動,導致人才流失。如果政府和私人企業有更多像天文台一樣,勇於以新科技應對問題,不單可充份發揮香港的軟實力,注入更强大的上升動力,也可為年輕人開闢更遼闊的創意空間,好讓他們一展身手。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