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國家與地方本土的張力:從魁北克看何謂國家

撰文:沈旭暉國際學術台
出版:更新:
從世界案例而論,港中矛盾是國家構建常見的內部矛盾,事實上中國亦非「單一民族國家」…歷史之中,中國內部各地也曾像台灣與魁北克那樣,「在追問自己是誰,並且尋求認同的故事」…這類國家與地方本土的張力,涉及「何謂中國」的問題,但「大一統」的民族主義世界觀,卻經常會阻礙這方面的思考。
沈旭暉國際學術台
魁北克的鮮明族群意識,與加拿大的歷史背景有關。(Makaristos via Wikimedia Commons)

近年全球本土勢力崛起,世界分離主義聲勢愈來愈盛。要分析此一政治趨勢,不單需要理解全球本土運動背後的共有邏輯,也需要思索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何謂國家與國族?

沈旭暉文章〈精英共識政治的終結:全球「本土主義」興起之謎〉,正是探討前一個問題,今次介紹的《絕對驚豔魁北克:未來台灣的遠方參照》則有助探討後一個問題。畢竟世上沒有多少國家是真正的單一民族國家,國家之內存有族群矛盾的國際案例,其實不少。

本書作者胡川安是台灣人,曾在加拿大魁北克居住超過 7 年,對魁北克有親身體驗和了解。作者由淺入深,先介紹魁北克的文化如城市設計、飲食等,然後闡述魁北克和加拿大的歷史關係,繼而反思台灣與中國的關係。

刻下香港,身分政治是重要議題,但論者鮮會從國家內部頗為常見的族群矛盾角度思考,這正是本書對港中關係參考價值之所在。

祖國不是法國 魁北克人有自己身分認同

魁北克的鮮明族群意識,與加拿大的歷史背景有關。用作者的話語說:

「魁北克人認為,在聯邦成立之初,英語系族群與法語系族群為『兩個開國奠基民族』(two founding peoples)的結合……從歷史的縱深而言,魁北克與加拿大聯邦之間不斷地充滿着主權的衝突,兩者是法國和英國在美洲殖民地的延續。其中的歷史情結與民族情緒的恩怨,不斷地在新世界上演,彼此之間也發生過流血的衝突。」
《絕對驚豔魁北克:未來台灣的遠方參照》胡川安著(時報出版)

語言分野,往往是刺激族群意識的重要因素。作者在書中解釋,魁北克人堅持使用法語,「並非因為喜歡法國,而是要彰顯一種有別的身分認同」。換句話說,對魁北克人而言,法國文化只是建構本土身分意識的其中一大元素,而非為另立「祖國」。

直到現在,魁北克的獨立呼聲雖然仍然存在,但根據《紐約時報》2013 年的一篇報導,支持獨立人士比例,只維持在 35%。這意味,加拿大這個國家案例值得留意之處,就是如何化解本土意識鮮明、屢有獨立呼聲的地區分離力量。

歷史中的魁北克人,對法國情感淡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相較英裔人口,法裔人口並不熱衷參與歐洲大陸戰事,原因是他們認為,18 世紀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後,法國與英國談判時遺棄了他們。

英法兩裔的對立,也與戰爭有關。這可分兩點說。第一,加拿大軍團少用法語,軍中的法裔加拿大人因而感到受排擠。

第二,一戰期間,如作者所言:

「不少魁北克境內的知識分子開始出來大聲疾呼,加拿大應該與英國切割關係,遠離歐洲各國的戰爭與糾葛」。

二戰前後,因經濟結構改變,加拿大的英法裔人口矛盾繼續激化。法語區以農業為主、且擁有不少資源,但經濟比已工業化的英語地區落後。故此以英裔為主的資本家到法語區設廠、僱用當地法裔人口為工人,這為兩裔之間增添階級矛盾元素。

後來,魁北克一帶的工廠因生產戰爭軍需品,而衍生一批中產階級,日後他們成為魁北克政治之中不可輕視的力量。

二戰前後,加拿大的法語區以農業為主、且擁有不少資源,但經濟比已工業化的英語地區落後,英法裔人口矛盾繼續激化。圖為魁北克地圖。(John Fowler via Wikimedia Commons)

法國曾支持魁北克獨立 盼在北美有盟友

不過,雖然魁北克人對法國情感淡薄,法國卻曾有意利用魁北克的法語文化淵源,以服務自身外交利益。

當年法國總統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曾數次鼓吹魁北克獨立。原因是當時英法兩國在歐洲事務問題上難得共識,法國希望透過英聯邦成員加拿大打擊英國,方法是在北美洲建立一個法語國家,增加自身在國際間的影響力。

關於當時法國的政治盤算,作者這樣寫道:

「戴高樂捉摸着,如果能挑撥魁北克與加拿大的關係,一個獨立但與祖國保持良好關係的魁北克,會成為法國在北美大陸上堅實的盟友;一個遊走在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法語國家,勢必對於法國的國際地位有正面的效益。 <br /><br /> 戴高樂在回憶錄《<i>Mémoires d'Espoir</i>》當中寫道:『不管如何,法語加拿大注定要成為一個主權的國家,而我們(法國)必須要將這樣的想法謹記在心。』」
法國總統戴高樂在1967年訪問魁北克最大城市蒙特利爾時,在市政廳的陽台上發表即興演講,喊出了魁北克獨立運動使用的口號「Vive le Québec libre!」,意即「自由魁北克萬歲!」。(網上圖片)

魁北克、台灣與「單一民族國家」的神話

作者留意到,魁北克「獨派」無功而還的一個原因,是「魁北克兩次公投題目都有點模糊,既希望主權獨立,卻又想與加拿大保持一定關係」。

但另一重要原因,是加拿大聯邦政府不會時刻強調「權在中央」,而是重視與尊重魁北克的本土意識,作出政治退讓。作者如是說:

「第二次公投兩方的差距太過接近,使得加拿大聯邦覺得可能產生國家分裂危機,報紙上甚至以『瀕死經驗』(near-death experience)、『陷入危機的國家』(the country being in crisis)來形容魁北克公投對於加拿大造成的衝擊。 <br /><br /> 公投結束後,激情散去,當時的聯邦總理是魁北克出身的克里提安(Jean Chrétien),他首先讚賞人民在公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民主素養,也表明認知到魁北克人民對於加拿大聯邦改革的要求,聯邦將落實在公投前給予魁北克的承諾。 <br /><br /> 聯邦採取兩種策略:第一是以政治的方式解決;第二是透過法律的手段解決。政治解決的方式主要是想緩和魁北克人的情緒,1997 年在卡加利舉行的省長會議發出共同聲明,指出加拿大雖然以英語為主流,但瞭解魁北克的獨特,有不同於英語社會的語言、文化和民法傳統。」

作者認為,台灣能與魁北克比較,是因為「400 年的台灣史、400 年的魁北克史,都在追問自己是誰,並且尋求認同的故事」。作者引用魁人黨創黨領袖勒偉克(René Lévesque)所寫的宣言,指將之修改一下,也會適合成為台灣宣言:

「我們是魁北克人。 <br /><br /> 這個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我們都緊緊相依於世界的一個角落,只有在這個角落我們才完全的成為自己:只有在魁北克,我們可以毫無保留的感覺到是我們的家。 <br /><br /> 想要成為我們自己,對於我們來說已經努力了三又二分之一個世紀。」

何謂中國?國家與地方本土之間的張力

如上文提到,世界上其實沒有多少國家是真正的「單一民族國家」。鄺健銘的文章〈世界主義並非自明〉便曾扣連這點,分析港中矛盾的政治背景。

內文指,從世界案例而論,港中矛盾是國家構建常見的內部矛盾,事實上中國亦非「單一民族國家」。文中說:

「中國屬『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國內有 56 個『民族』。回望歷史,中國亦曾有過很具聯邦制味道的『聯省自治』主張,甚至有過比現今香港更鮮明的地方意識。」
鄺健銘

這即是說,歷史之中,中國內部各地也曾像台灣與魁北克那樣,「在追問自己是誰,並且尋求認同的故事」。文章同時有提到《Federalism, Citizenship, and Quebec: Debating Multinationalism》一書,此書作者主張:

「英裔主導的聯邦政府,必須承認魁北克人是擁有主權與自決能力的族群(sovereign people)、而非單純的少數族群(ethnic minority)與利益團體。」
歷史之中,中國內部各地也曾像台灣與魁北克那樣,「在追問自己是誰,並且尋求認同的故事」。圖為蒙特利爾民眾慶祝魁北克日(Fête nationale du Québec)遊行。(Wikimedia Commons)

台灣書評網站「說書 Speaking of Books」新近文章〈埋沒在大中國論述中的湖南省認同──讀〈湖南人與現代中國〉〉,對國家建構與地方本土意識之間的溝和與張力,也有提出具啟發性的一點:

「『中國』作為一個龐大的政治單位,在其疆界之內,確實存在地區性的飲食、方言和習俗的差異,這點應該是學界內外的共識。爭議是在於,一旦『政治上的地方主義』逐步發展,是否就會威脅到國家的凝聚力? <br /><br />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教授戴安娜拉里(Diana Lary)對廣西軍閥的研究便認為『桂系同時既是地方主義者,又是民族主義者』,兩個因素有衝突、互動,但最後是結合。這是一種解釋框架。」
陳佑慎

說到底,這類國家與地方本土的張力,涉及「何謂中國」的問題,但「大一統」的民族主義世界觀,卻經常會阻礙這方面的思考。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