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悶即是好?竟沒有雄圖大計的CEO

撰文:蔡東豪
出版:更新:

最近看到一個CEO訪問,內容可以用「驚駭」來形容,不是CEO口出狂言,剛相反,他的語氣平淡如水,口中沒有雄圖大計,不停重複公司將會專注本業,提升效率,做好目前工作。CEO接受訪問,公關事前經過精心計算,藉着曝光機會向投資界和公眾傳遞訊息,通常是關於公司未來大計,關鍵詞是增長、新產品、改變世界等。這位CEO卻雀躍地藉着訪問向全世界宣布:悶即是好。

英國石油公司(BP)。(路透社)

BP發足6年噩夢

這間公司是英國石油BP。過去6年,BP與一個名字分不開:Deepwater Horizon。2010年4月,美國南部路易斯安那州對開的一個深海油井爆炸,11名工人死亡,事後漏油一發不可收拾,造成美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環境災難。「美國」加上「災難」,順序下個詞語,是「律師」。深海油田是非常複雜的運作,參與單位很多,不過油田擁有者之中大股東是BP,其他公司名字只有行內人認識,公眾從一開始便認定BP是最大黑手,所有新聞聚焦在BP身上。

我看過《60分鐘時事雜誌》有關這宗災難的特輯,美國律師蜂擁至南部,齊發災難財,一致的行動是控告BP。記者發現一些所謂受害者根本沒蒙受損失,提出的理由令人發笑,不過不重要,當時社會氣氛是跨國大企業累小市民失飯碗,大肆破壞環境,是魔鬼中的魔鬼。足足6年時間,BP猶如提款機,不停賠錢,有幾年時間,「告BP」成為美國南部最蓬勃工業。

財經界一度以為BP可能捱不過去,須宣布破產。只有富可敵國的跨國油企可捱過這樣巨大的災難,BP用了6年時間才解決所有索償,埋單總賠償是620億美元,等於4,800億港元。4,800億港元是幾多錢?長和市值是3,800億港元,即是可買起一間長和,仲有1,000億港元找。

發一個6年的噩夢,大家開始明白BP CEO的語氣為何像綿羊仔。大企業CEO應該英明神武,口氣像特朗普,永遠在談未來如何美好,公司增長空間無限。打守勢波的CEO多麼沒趣,除了BP的股東,以及它全球八萬名員工,浩劫過後,所有人只想過平靜生活。

電影《深海浩劫》,重演Deepwater Horizon災難。。(《深海浩劫》電影劇照)

企業管理不是荷里活

犯大錯,盡力負責任之後,希望向前看,是人之常情,不過世事通常沒這麼簡單。荷里活確保沒有人會這麼容易忘記這宗災難,最近上映電影《深海浩劫》,重演Deepwater Horizon災難。這套片口碑一般,影評人最不喜歡是劇情公式化,大老闆利潤行先,一層層向下壓,要快要效率要產量,下層工作人員被迫走捷徑,安全檢查可有可無,一連串不小心和不好彩,釀成悲劇爆炸。

BP當然不同意這套電影的橋段,認為電影不公平對待BP的員工和企業文化,指電影有意不提法庭的判決,災難是由不同單位犯的不同錯誤集體造成。有人曾經估計BP或會出動律師,禁制這套電影上映,但BP沒這樣做,6年之後,BP最不想聽到的是另一場官司。荷里活怎樣解釋事情,自有荷里活的方法,BP的態度是不再評論,夠了。

BP的態度相當明智,如果對手是獨立小公司,或可以法律擊倒,但當對手是荷里活,這個系統不可小看。歴史證明,當荷里活幫襯企業,結果清一色難看。最近兩套電影以企業為主角,《沽注一擲》揭露華爾街的無能,在戲中銀行家被描繪為後知後覺的傻瓜;另一套電影《Steve Jobs》把喬布斯塑造為一個缺乏同理心的大脾氣波士,蘋果上下齊聲抗議,認為電影與現實不符。再早一點有《社交網絡》,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像一個空洞和笨拙的年輕人。不過企業都知道,跟以創意掛帥的荷里活對抗,輸家多數是自己,最後選擇冷對待。

沉重wake-up call換來踏實

相對BP過去6年面對的困難,多一套電影不算什麼,更難受的說話也聽過,更痛的打擊也受過。冰封三尺,BP的問題當然不是一次疏忽,大災難永遠是由長時間累積的小問題而起,而這些問題由上至下,由企業文化一手造成。之前的BP不是綿羊仔,它是全球最大,最有氣勢的油企之一,我記得不久之前BP的口號,是Beyond Petroleum。多動聽,油企不止是油企,應該充滿想像,特別是大力發展再生能源,BP新主意不絕,充滿活力。曾幾何時,BP南征北討,不停收購,不停合作發展,忙於征服世界。

衝得太快的企業,總會遇到一個wake-up call,把自己從不實際的夢中叫醒,BP想不到這個wake-up call這麼沉重。不過,沉重也有它的好處,可確保BP踏實一段較長時間,直至現任CEO開始身痕,或股東不耐煩,找另一位進取型CEO,然後等待另一個wake-up call出現。

 

【編按:本文原載《01周報》,原題:「悶即是好」,本博文題目由博評編輯所擬。】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