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來稿】白色應該屬於情人節,不應該屬於恐怖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1879年今日,猶太裔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誕生。適逢今年白色情人節是3月14日,今天我們不談宇宙機制,只談他與中國的微妙關係。

3月14日,除了是白色情人節,同樣是愛因斯坦的生忌。(資料圖片)

文:平粉

1922年愛因斯坦應邀到日本講學,之前和之後都選擇途經上海數天,這也是他肉身與中國產生「物理接觸」的兩個歷史瞬間。過程中,他見到「澄清之空氣、南方天空燦爛之星斗」,得到中國學界精英隆重款待,欣賞到中國書法和古典藝術品,還與一位通曉德、法、英三語的11歲中國女孩相談甚歡。

然而,上海華人的生活狀態,並沒有逃出他的視線。他以同情、以及恨鐵不成鋼的筆觸,在日記寫道:「在外表上,中國人受人注意的是他們的勤勞,是他們對生活方式和兒童福利的要求低微。他們要比印度人更樂觀,也更天真,但他們大多數是負擔沉重的...... 在上海,歐洲人形成一個統治階級,而中國人則是他們的奴僕,他們好像是受折磨的、魯鈍的、不開化的民族,而同他們國家的偉大文明的過去好像毫無關係。」

愛因斯坦曾於1920年代到訪上海。(資料圖片)

1938年,他曾公開呼籲全球援助抗日戰爭裡的中國,後來又向美國建議加快研發原子彈,令同盟國最終迅速擊倒軸心國。但到了國共內戰後的1950年代,愛因斯坦的科學理論卻被中國批判為「唯心主義、主觀主義和相對主義」,研發原子彈的建議更被批評「為美帝國主義服務、用以訛詐威脅社會主義國家」。

文革期間,「批判相對論學習班」大行其道,愛因斯坦的光速不變假設,被解讀為暗示「資本主義社會是人類終極社會,壟斷資本主義生產力不可超越,西方科學是人類科學的極限」。同時他也被人身攻擊,遭指責「一生三易國籍,四換主子,有奶便是娘,見錢就下跪」。

直到1978年的今天,愛因斯坦誕辰99周年,改革開放黎明前夜,人民日報文章破蛹而出,表明對其崇敬之意。最後一票一鎚定音,歷時超過三分一世紀的批判才嘎然而止。政治終於不再凌駕學術,至少,在實務科研領域上。

也正是在95年前的上海,愛因斯坦曾留下如此總結:「今日得觀中國名畫,極為愉快,推之中國青年,敢信將來對於科學界定有偉大貢獻。」對於改革開放後上海的面貌、乃至屠呦呦的成就,愛因斯坦泉下有知,想必倍感欣慰。但願,一切,不會不進則退。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