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金剛5.影評】「天機」級難看 荷里活近年最不解之謎

撰文:陳廣隆
出版:更新:

我對《變形金剛:終極戰士》(Transformers: The Last Knight)不太關心,但對於導演米高比爾(Michael Bay),對整個變形金剛電影系列的成功,始終很感興趣︰為何這個越拍越難看的系列,不單長拍長有(據報片商還在計劃最多十二集連動畫和外傳的續作),而且票房高企(現在位列史上最賺錢電影系列第十位)?

毫無疑問,《變形金剛:終極戰士》肯定是這五集真人電影中最爛的作品,甚至達到了《天機:富春山居圖》(2013)的「終極」水平。這不是為貶而貶的狠話,如果我們能撇開對誇張特技和億萬規模的迷戀,不看硬件,只看導演的思維(而非執行能力)和技巧(而非拍攝技術),米高比爾語不驚人的創作態度,但求搶眼不求連貫的組織模式,確實可與孫健君一較長短︰

  論故事的東拉西扯

最近荷里活很愛以世界大戰和圓桌武士作時代背景吧,不過,像神奇女俠,初出道還在一百年前資訊不算極發達的年代,若說變型金剛已和人類合作逾千百年,甚至在二戰中擔當關鍵角色,又怎可能一直煙沒於歷史、在地質或者古蹟中不留痕跡?這故事要怎編才能合理呢?更別說電影團隊將丘吉爾住過的布倫海姆宮(Blenheim Palace)「改裝」為納粹基地作外景拍攝,這才是更嚴重的玩弄與不尊重歷史了。

  論人物描寫之粗疏隨便

這包括刻板的國民性格想像(美國男性總是老粗,英國男女盡皆紳士)與性別想像(女的都是含苞待嫁,男的卻重家庭不好色),而非男女主角的角色,不管身居何職,大半都是插科打諢小丑。更難看的是種種夾硬來的巧遇與組合,還有柯柏文或大黃蜂集集都來一次的變忠變奸的情節,實在令人感歎︰不都是外星機械文明嗎?怎麼言行全都只像黃毛小子?

  論對白之重覆、無聊,節奏之突兀、亂套

不必再說明了吧?只需看看這集新出場的機械管家,屢次莫名其妙地自以為好笑,胡亂插進來彈琴、下廚,自己也在笑自己無聊,而且那些喜劇位非常突兀,節奏掌握奇差,真不知道有多少觀眾會覺得好笑的。真正好笑的,反而不是所謂笑位︰像主角一行人被TRF的無人機追捕時,他們一邊在跑,一邊在說明無人機的弱點,在短短幾個鏡頭間,同一對白就重覆了兩遍,彷彿怕觀眾聽不清楚,又如麥克華堡一行人從無人小鎮轉眼已跑到不知在哪兒(至少不像在那近郊小鎮的)的高級商廈,後來在高處被擊倒,死抱著無人機墜落一著地原來已/又回到無人小鎮(機械管家緊隨其後),地點轉換得如此生硬(除非有大爆破一類的奇觀鏡頭,否則米高比爾是傾向省略 establishing shots,觀眾不容易掌握地理和方向的)這樣的剪接和發展,不是很「天機」嗎?別再恥笑孫健君那場 jump cut 格劍了!

(《變形金剛:終極戰士》劇照)

  論剪接之急促雜亂

這是集集都問的了︰有人能看清變型金剛是怎樣變型和打鬥的嗎?Every Frame a Painting 影評網站的 Tony Zhou 在三年前曾以名為《Michael Bay - What is Bayhem?》的 video essay 深入分析,不贅。我想指出的是這除了關乎每個鏡頭的設計和剪接的功夫外,也關乎各類機械人設。八十年代變形金剛玩具大行其道,撇除行銷宣傳的原因,正在於其繼承七十年代起始的日本動漫機械人設的趣味,交通工具可變身機械人,設計上以大大小小的區塊進行,整個變型的過程、機件轉換的位置、合體時各部件鉸接的方式相當清晰(畢竟是要能在實體玩具上實現的),令人印象深刻且容易記憶。荷里活真人版以流動的變型金屬為設定基礎,流水般的細碎金屬零件可自行在空中飛躍、組合,或在汽車內部滾動變型,感覺無疑是很高科技,但就難以記憶變型的細節,畫面也變得凌亂不堪,太多雜訊,剪接起來就不易了。柯柏文紅藍相間的設色,現在摻雜了不少灰和黑,細節豐富了(例如胸前的肌肉狀裝甲和零件),卻也失去了八十年代的簡潔感覺。奇怪的是,近十年蘋果公司領先的清簡設計當道,荷里活特技大片卻往往反其道而行,經常就是滿空爛鐵、狂沙亂舞的模樣,背後的美學非常「有趣」。

  論演員的錯誤運用

麥克華堡(Mark Wahlberg)根本不是基斯柏特(Chris Pratt)一類年輕、俊朗、風趣的演員,他在《賤熊30》(Ted,2012)演的是麻甩佬味,成績尚可,《變形金剛》卻硬要他齊集幽默、賤嘴、陽剛、滄桑、孤獨、慈父、女人湯圓乃至 reluctant hero 的形象,未免太過勉強,只是四不像。更慘的是連安東尼鶴健士(Anthony Hopkins)也要這樣四不像地演,又是智慧紳士又是搞笑老漢,更加尷尬,結果就和史丹利杜奇(Stanley Tucci)看齊,都是浪費。至於女演員……五集以來女主角轉了又轉,角色描寫卻始終如一地單薄,不論是何出身有何性格,除了性感火辣,觀眾還能有甚麼印象?

  論挑戰智商的勇氣

若說不論狂派博派,全都像「大唔透」,言行舉止都很幼稚,完全不像外星高級文明,那也不妨推說這是當初動畫版本遺留的趣味,只是美國大兵化了,更加恐怖而已,勉強還可接受。可是今集出場的機械恐龍寶寶呢?誰想出來的玩意?也真服了,它們吃爛鐵會「長肉」嗎?怎樣的人工智能需要這樣經歷嬰孩期成長?反過來說,上集出場的機械恐龍又是否較低智能的存在?不要緊了,反正過了五集,地球這樣被狂轟濫炸,今次還整個星球撞過來,倖存者不知還尚餘多少,也沒空思考這些了——等等,這集說機械母星襲來,數百萬人都一下子死光了,麥克華堡憑甚麼相信女兒一定在生,最後還傳她一句「可愛」的「遺言」,似乎不太憂心而且還在情挑女主角呢?

今集出場的機械恐龍寶寶。(《變形金剛:終極戰士》擷圖)

上述種種毛病,其實觀眾們都肯定知道,為何還蜂湧買票入場?只是因為愛看誇張的特技?為了「孩之寶」的童年回憶?英國影評人羅比哥連(Robbie Collin)在 The Telegraph 撰文探討米高比爾的趣味所在(Cinema's misunderstood master of mayhem: exploding the myth of Michael Bay),有幾點是不妨討論的︰

1. 米高比爾對荷里活不停拍續集的趨勢是有自覺的。在《變形金剛:殲滅世紀》(Transformers: Age of Extinction,2014),米高比爾就刻意以舊戲院為場景,並借角色之口說「The movies nowadays, that's the trouble. Sequels and remakes, bunch of crap」,聊以自嘲。羅比哥連沒提到的是雖然米高比爾懂得自嘲,但是否懂得反省,而非變本加厲,越拍越難自拔?

2. 面對當今觀眾一頭鑽進手機影視或串流媒體的小熒幕世界趨勢,米高比爾提供的大銀幕視聽體驗始終是難以比擬的。羅比哥連沒有提到,但我懷疑上文批評到的機械設定問題,其實是為抗衡小熒幕的手段——那些零碎散亂的機件和快捷密集的流動,必須在大銀幕觀看才能清楚看到,即使眼睛無法一一細察,但那整體感官體驗還是相當震撼的。

3. 名家加持。影評人紛紛狠批《變型金剛》系列,導演輩卻頗為敬重,如列尼史葛(Ridley Scott)就讚《變型金剛》系列是「digital masterpieces」,因為「That's hard to do… I admire it because I haven't got that patience to do that. But he's got the kind of brain that makes it work」。這是從創作的角度思量了,《變型金剛》的創作規模與複雜特效確實是不易駕馭的。喜歡大製作的路蘭(Christopher Nolan)同樣對《變型金剛》系列頗為讚賞。路蘭的製作當然同樣大有問題,但那是別話了。

4. 羅比哥連認為米高比爾的作品剪接雖然仿若發狂般(frantic),但每個鏡頭其實都有精細設計,視角很戲劇化,連爆破的火球也不像一般電影般只是幾個火球,而是像炮仗般煙花四射。他特別指出米高比爾喜歡拍攝高速移動物從畫面後方或底部衝向鏡頭,這技巧令人想起著名美國版畫家拉斯查(Edward Ruscha)的手法,而後者自言取經自默片年代的動作場面。我們不否認米高比爾有設計的心思,畢竟在九十年代他好幾部賣座動作片至今仍覺厲害,但視覺設計再大氣,始終得與內容相配。「有錢就是任性」,米高比爾這次上天下海,非常瘋狂,他不是沒有美感的,海底戲還細心地加上美麗的水母(每個畫面獨立看起來都甚精美,但往往一瞬即逝),但隨後玩到潛水艇橫衝直升互相撞擊,好幾個鏡頭視角雖然特別,然而未免太過誇張離譜,幾近兒戲了。

5. 《變型金剛》之所以賣座,未必完全由於特技,而是它販賣的是最粗野最物質最浮誇最專橫最享樂至上最個人主義的「美國精神」——

Blue-collar heroism solves problems, diplomacy always fails, and everything shiny and expensive is fetishised to the point of cartoonishness. In short, his films feel American – and modern-day American, to be exact… What's more, Bay's vision of a rad America – super-sized, steroid-pumped, self-parodic – is one that travels.

《變型金剛》在財大氣粗的強國相當賣座,也許就是因為底子裡大家價值觀一拍即合,何況米高比爾是當今世上最懂得拍植入廣告的電影導演呢(見下片)。別忘了,米高比爾還有一招「adolescent sense of humour」,很幼稚很俗,但原來這才是最能超越文化隔閡的伎倆啊。

米高比爾與《變型金剛》系列果然是個難解的謎,再不喜歡,但無法不承認其成功。到底這系列是否仍可長拍長有?米高比爾說不會再拍變型金剛了,但我相信他很快就會「回心轉意」的。下次他會「良心發現」,拍得工整、合理點,還是繼續沉淪、浮誇下去?不過,地球尚能被變型金剛蹂躪多少遍呢?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