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勤帶攝影集.博評】《皇后旅館》是紀實,還是虛構?

撰文:波夫波
出版:更新:

【上回講到:見證香港和澳門殖民時代的《皇后旅館》】

你說,黃勤帶的《皇后旅館》,是紀實,還是虛構?

A說:他每一張照片都是捕捉實際發生過的事情,當然是紀實。B說:他的照片高度風格化,黑白、粗微粒、高對比、時有晃動模糊,肯定是建構出來。現實世界會是這樣的嗎?C說:他的照片雖然有個人風格,但我們看他的照片時,或者因為他的身份,基本上不會質疑照片裡的東西是假的,衛奕信是真的,英女皇是真的,維多利亞港都是真的。而且我從照片裡也看得清楚他們的樣子,一點也不抽象,我仍然覺得他的照片是紀實。D說:不過,如果他的照片能按時序、地方分類排列,而且每一張照片都能寫好圖片說明,那我會更從歷史或紀實角度看待它;但相反,他排相混雜又時空交錯,好像並不想單以「點列歷史事件」出發,更似是建構一個不同的世界和時間,像看一齣不斷剪接時空的電影。E說:對,他不寫說明文字,似乎是想把一張照片的意義開放。例如這張照片,一隻狗在填海區的土地上走著,背景是維港的樓群,如果圖片說明寫上「19XX年西九龍填海區」,那讀者就只會從「填海區」去定義這張照片,或者會引導到思考土地問題。但現在照片給我的感覺和意義,反而是我們都像這條狗,在香港的荒野上迷失。

我們都像這條狗,在香港的荒野上迷失。

F說:嘩!這是文人吹噓的廢話!分明是過度詮釋!G說:是呀,而且若這麼說,每一張照片我都可以有我個人解讀的意義,那十個讀者看這本書便會有十個完全不同的詮釋。H說:但這又有什麼問題呢?照片本來就是視覺的語言,它既可以有denotation的表面定義,例如影到填海區就是填海區;也可以有connotation較深一層的意義,例如填海區隠喻成「香港荒野」。I說:或者又如羅蘭·巴特有關「知面」Studium和「刺點」Punctum的說法。即是用文化知識層面去解讀照片又得,用好個人經歷和喜好去感受照片又得。得咗!J說:喂喂,不要用這些專有名詞來靠嚇!我只知「作者而死」。L說:所以新聞照片才要用圖片說明,來規範和豐富照片表達不到的資訊和意義。就像一艘船在大海中要落一個錨,為無盡的意義下一個說法。M說:但我相信,即使不用圖片文字,讀者依然會在照片中找到一個方向,即使未必完全清晰,但也不會偏離太遠。例如黃勤帶的照片,你不會認為他的照片給人的感覺是歡欣美好的。是吧?N說:那大概正是照片形式的重要性吧,諸如構圖、光線、顏色、微粒之類的攝影修辭,都可幫助讀者去感受照片的意義和情緒。即是除了內容,運用到適合的形式也很重要。O說:所以黃勤帶照片的風格,其實也是幫助表達內容的一部份?P說:一方面黃勤帶紀錄了這幾十年殖民地的歷史大事和日常生活,一方面又運用他的風格和排序來建構故事。可以說,既是紀實,又是虛構。

這些相片既是紀實,又是虛構。
+1

R說:這會否有矛盾?我寧願相信它是虛構,來述說他想像的殖民地故事。S說:但明明這本書的最大價值,就在歷史和時間。若說它虛構,像扁低了它的價值似的。T說:不少經典的電影都是虛構的啦!不要把攝影只放在「真實」的價值上。況且,英國攝影評論家Gerry Badger在一篇文章《It’s All Fiction: Narrative and the Photobook》裡寫過:「But of course, fiction can often be an extremely effective way to get at the truth.」即是:虛構往往是得到真理的最有效手段。U說:下?即是說,所有攝影集都是虛構的?V說:Gerry Badger也寫道,當代的主流攝影集,大部份離不開這五種述說方式:歷程(Journey)、夢(Dream)、日記(Diary)、紀念(Memorial)和蒙太奇(Montage)。W說:你為什麼說話會有括號講英文?X說:……黃勤帶的《皇后旅館》好似五樣都得?或者比較傾向「歷程」、「夢」和「紀念」?而這些都是虛構故事的方式?Y說:我開始有點懷疑,如果去到Z之後,這個波夫波會用什麼符號代替我們?Z說:太遲了……事有QK。波說:冇QK。完。

(圖片由作者提供,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