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雜談.博評】從流動圖書車開始:我讀過的好書

撰文:吳俊熙
出版:更新:

我的閱讀生涯,從流動圖書車開始。

家附近沒有大型圖書館,逢星期三上午有輛公共圖書車會停在我家外的停車場空地。小學看何紫、冰心,也沒有甚麼原因,總以為這些是小學生要看的書。媽媽則看張愛玲、瓊瑤、亦舒、岑海倫等,兩人捧著小說回家,過兩星期圖書車再來的時候還書。筆者不太看媽媽讀的純愛情小說,愛情是要經歷而非閱讀。在電子科技仍未普及的年代,一張圖書卡可借三本書,把書後頁的借書紀錄卡插入圖書證中,再在書本後頁印上還書日期,可以知道每本書多少人借過,被借的頻繁程度。升中後埋首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世界,廢寢忘餐,晚上看到三四點是等閒事。上課時更把小說放抽屜讀,以為老師看不到。當時亦看三國紅樓,少年強說愁,扮作慨嘆問誰補蒼天。

升讀高中,家人移民美國,新居附近的圖書館館藏繁雜。洛杉磯移民社區,捐贈者的書籍,來自世界各地,亦有不同語言。書開始看得雜,包括:

一、美國小說

《The Tenth Circle》(書本封面)

讀過John Grisham的法律小說,不用看壹號皇庭(但還是建議看美劇Suits)。《A Time to Kill》及《The Client》精彩萬分,教人體會律師事務所的黑暗面。而Jodi Picoult的小說,探討家庭、倫理、兩性關係,《The Tenth Circle》談及女生Trixie被前男友強姦後,前男友離奇死亡,Trixie逃到阿拉斯加,到底是誰把他殺死了?另外,筆者亦讀Dan Brown的小說,《Angels & Demons》及《The Da Vinci Code》不用介紹吧?

二、日本小說

比起《挪威的森林》,筆者更愛《海邊的卡夫卡》及《1Q84》。(書本封面)

好些名著如《百年孤寂》筆者一直看不懂,但既然是大師作品,沒理由沒深度沒內容,那可能是譯者拿捏不到作者原文精髓。好的翻譯,讓人讀得心曠神怡;差的翻譯,讓人以為是作者的過錯。有時看村上春樹,也分不清是想看賴明珠的文字,還是作者本人。村上春樹的成名作為《挪威的森林》,每七位日本人就有一位讀過的作品。然而,筆者還是喜歡他近作的《海邊的卡夫卡》及《1Q84》,而最令人震驚的是《地下鐵事件》,為了了解東京毒氣事件,筆者找過當時的紀錄,但還是村上春樹的作品最可以深刻描述事發經過。另外,筆者亦看日本推理小說如松本清張,《砂之器》是首選,另外,東野圭吾的《白夜行》,還有宮部美幸的《模仿犯》亦很值得看。《模仿犯》是筆者看過多部犯罪小說中,最能深入描寫罪犯心理的一部。

三、科幻小說

《The Steerswoman》(書本封面)

筆者曾探討科幻小說,早些年會看星雲獎、雨果獎作家如Isaac Asimov、Arthur C. Clarke及Robert J. Sawyer,最近喜歡看Rosemary Kirstein的《The Steerswoman》,還有Michael R Hicks的《Season of the harvest》。

四、西班牙小說

《遺忘書之墓》四部曲之《天空的囚徒》。(書本封面)

近幾年喜歡西班牙Carlos Ruiz Zafón 的《The Cemetery of Forgotten Books》(《遺忘書之墓》)四部曲,書以西班牙戰爭為背景,如《百年孤寂》一樣,為一部魔幻寫實小說。筆者喜歡看有歷史背景的小說,例如《倚天屠龍記》設定在元末明初,這種架空或補充歷史的小說,較具真實感。而讀小說亦可以助人了解不同職業,學習不同歷史文化,擴闊視野,甚至學會批判思考。

早幾年回到香港,發生了一件令人難忘之事,一位大學教授的太太,年約五十,於中學教中文,兩夫婦參加了同事的聚會。那位太太問我最近在讀甚麼,筆者以為是一個討論書籍的機會,便如實答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誰知她竟然問我,那是否香港流行愛情小說。筆者再問她在讀甚麼,她說工作太累許久沒閱讀,但上星期剛到深圳作甚麼小魚腳底按摩。筆者不想以偏概全,但若中文老師水平如此,還不如海外華埠的華文老師。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