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學生作品.博評】社會紀實:少數族裔的日常與垃圾之美

撰文:波夫波
出版:更新:

【上回分享:面對自我再出發:《Sense of Me》、《PreDestination》】

雖然我的興趣一直在嘗試紀實攝影的各種可能,但無可否認,我對傳統的紀實攝影說故事方式,依然抱著非常欣賞和尊敬的眼光。一位攝影師,能親身走進人群,與被訪者溝通,花長時間了解他們的故事,體驗他們的生活,捕捉他們的動靜和情緒,這依然有著無比的吸引力和社會意義。

在香港,很少攝影師進行這類長期地跟拍以人為本的社會紀實題材,較著名的例子有雷日昇的《野宿》系列,秦偉的《在天堂之下》和《板間人生》,岑允逸的《一人生活》和《活一生人》,林振東的《活著》和《囚》,高仲明的《旺角夾縫的2600日》,以及Benny Lam的《侷住》等。

無論紀實攝影將來演變成什麼形式,它的核心依然是關注社會和人文精神,展示大眾應看而又未看到的社會另一面,從而增加社會改革的一絲機會。

在此繼續分享兩位同學拍攝的作品。先介紹傳統紮實的紀實攝影圖輯:王鳯思(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文新聞學」高級文憑課程學生)的《少數族裔日常生活》。她的作品簡介如是說:

少數族裔在香港往往被邊緣化,融入主流社會面對教育、就業、公共服務以及法例保障不足等問題已非舊聞。相信大家對於少數族裔的認識不少,但是我們平時很少接觸到少數族裔人士,更加不知道他們的日常生活。
柏慧雅是菲律賓和巴基斯坦混血兒,她能操純正的廣東話,雖然她在香港出生,但是她的膚色常令她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她的生活與我們無異,她和我們擁有差不多生活,同樣擁有屬於自己的戀愛;不同的只是她的外表與膚色。這圖輯將展示我們甚少接觸的少數族裔生活。
柏慧雅是菲律賓和巴基斯混血兒,她能操純正的廣東話,雖然她在香港出生,但是她的膚色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她臉上的一點點是Henna,Henna是一種印度彩繪,圖案可維持一到兩週。(王鳯思《少數族裔日常生活》系列作品,相片由作者提供)
柏慧雅喜歡到美姿時裝買衣服,美姿是一間執平價貨的商店,她很認真地花時間在美姿尋寶。 (王鳯思《少數族裔日常生活》系列作品,相片由作者提供)
柏慧雅參觀香港歷史博物館。 (王鳯思《少數族裔日常生活》系列作品,相片由作者提供)
柏慧雅和她的男友Gareth在冷戰中。他們離開餐廳之後,在門外呼吸新鮮空氣,兩人各自吸煙。(王鳯思《少數族裔日常生活》系列作品,相片由作者提供)
柏慧雅是一個十分愛玩的人。(王鳯思《少數族裔日常生活》系列作品,相片由作者提供)
前一天柏慧雅和Gareth還在冷戰,但是他們心裡也清楚愛著對方,最後還是和好了。 (王鳯思《少數族裔日常生活》系列作品,相片由作者提供)

第二位要介紹的是黃智生(香港才晉高等教育學院(SHAPE)與英國伯明翰城市大學合辦的「視覺傳意(榮譽)文學士學位(攝影)」畢業生)的作品。他結合了社會垃圾污染的議題與美學的探討,他的簡介如是說:

在普通的規範中,垃圾總是被認為是腐爛,骯髒和醜陋的,人們認為它與美沒有任何關係。通過我的作品,我想打破社會一般的規範,希望把垃圾成為藝術。這個攝影作品,我在眾多繪畫中選擇了用Bodegón作為參考,把17世紀繪畫的美學和攝影的現代氣質結合起來。 人們看到的東西總是不同的,有些人生活在污染區,如垃圾堆填區附近,他們討厭垃圾污染。有些人遠離污染的話,對污染會有不同的體會和感覺。如北京空氣污染給我一種浪漫但有傷害性的感覺。通過我的作品希望可以給人一種矛盾感,打破規範同時感受到黃金時代的繪畫美學。
黃智生攝影作品。(相片由作者提供)
黃智生攝影作品。(相片由作者提供)
黃智生攝影作品。(相片由作者提供)
黃智生攝影作品。(相片由作者提供)
(所有相片由作者提供。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