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不離3父女.影評來稿】印度女性的命運摔跤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鄭潔明

人生滿載著重重角力。角力,有時是為自己,有時是為別人。《打死不離3父女》(Dangal)取材自印度社會的問題,表達對女性命運的關心。「Dangal」是印度語,意思是「摔跤比賽」。「摔跤比賽」固然是電影的重心,而「摔跤」所象徵的「角力」亦貫穿全片,帶出「要改變女性命運」的主題。

【編按:以下內容或含劇透,逃生門在此。

電影以「角力」推進情節。片首以奧運會的摔跤片段和Mahavir(Aamir Khan飾)與同事摔跤的情節,帶出摔跤運動員壯志未酬的哀歌。Mahavir希望下一代能達成他的心願,奪得國際賽金牌,但妻子(Sakshi Tanwar飾)卻誕下女兒。他與命運角力,試盡生男孩的偏方,但一再失敗。不過,女兒Geeta(Zaira Wasim飾)和Babita(Suhani Bhatnagar飾)與鄰家男孩角力得勝,重燃他的希望。他訓練她們成為摔跤選手,卻惹來妻子的反對、村民的非議和女兒的反抗。但他仍力排眾議,讓Geeta與其他選手角力,成為全國冠軍,得以在國家運動學院受訓。但這卻引致父女的矛盾,以及Mahavir與教練的角力(對新舊訓練方法的爭議)。多重「角力」環環相扣,令情節起伏有致,帶動觀眾的情緒。

在片中飾演父親的Aamir Khan。(《打死不離3父女》劇照)
+8

當中最主要的「角力」來自Mahavir想打破男尊女卑的社會規範。片中以男子摔跤訓練的情況,帶出摔跤是男性專屬的運動。但Mahavir卻要女兒穿短褲在戶外練跑、剪短長髮,參加摔跤比賽,衝擊了傳統印度女性的形象。妻子擔心人言可畏,更憂慮女兒的婚事。但Mahavir揚言不是要讓男子挑選女兒,而是由女兒挑選他們,改變了傳統婚嫁的慣例,顛覆了男女的社會地位。

電影揭示了突破傳統的障礙在於人民的無知、短視和膽怯。村民提出傳統的生男孩偏方,即使效果不彰,仍堅信不移,推說是因為Mahavir沒有跟從,突顯他們死守傳統的頑固形象。村民前倨後恭的態度亦顯示他們只著重眼前的利益。在Geeta獲獎前,他們嘲笑Mahavir一家;但她獲獎後,他們卻前呼後擁。雞販因為有利可圖才以廉價賣雞給Mahavir。就連摔跤比賽的負責人也是出於商業計算,才破例讓Geeta參賽。而身受其害的女性只是啞忍,如新娘和Mahavir的妻子都怯於反抗,令惡性循環持續。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固有的傳統自然難以突破。

片中最違和的一幕是婚宴。這一幕畫面特別豐富,色彩鮮明,音樂強勁,賓客載歌載舞,以歡樂的氣氛反襯新娘的悲哀。她凝視被人繪畫花紋的手掌,喻意命運不在一己掌中。婚宴後,她更直接道出女性難逃做家務、盲婚啞嫁、生養孩子的宿命。這場婚宴是Geeta和Babita改變態度的轉捩點。婚宴前,她們埋怨要受訓,刻意破壞訓練計劃。但聽過新娘的話後,她們明白父親想她們擺脫女性宿命的苦心,便自發苦練。這帶出要突破傳統,必須提高女性的自覺性,讓她們明白改變的必要和影響。因此,在最重要的比賽前,Mahavir告訴Geeta她不是只為了自己而戰,更是為女性的命運而戰。

印度女性難逃做家務、盲婚啞嫁、生養孩子的宿命?(視覺中國)

不過,在帶出女性自強的主題上,電影似乎不夠徹底。雖然中段強調藉著女子摔跤來改變女性的命運,但前段卻明言Mahavir訓練女兒是想彌補自己的遺憾。前後不連貫,削弱了主題的表達。另外,在Geeta (Fatima Sana Shaikh飾)最重要的國際賽中,Mahavir不在場,正好帶出女性在男性缺席下仍能獨立自主。但是,在千鈞一髮之際,Geeta仍是靠Mahavir過往的提點才能力挽狂瀾,顯示女性在關鍵時刻仍要依賴男性。

雖然如此,但電影為社會發聲,以改編自真人真事的故事激勵女性,引發大眾反思男尊女卑的問題,確是難能可貴。命運能否改寫,關鍵在於你有沒有與困難角力的決心和勇氣。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