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日本電影】仁與義——黑澤明之道

撰文:羅維明
出版:更新:

曾經一度,黑澤明的電影是個標準,香港盛行功夫武俠片時,他是一把尺,大家用他來量度胡金銓、吳宇森。西方流行西部片,後來進化到科幻片(《星球大戰》Star Wars(1977)不就是另類西部片?),他是一個模,美國的 John Sturges 把他的《七俠四義》(1954)改編成《七俠蕩寇誌》The Magnificent Seven(1960),意大利的 Sergio Leone 把他的《用心棒》(1961)改編成《獨行俠連環奪命槍》A Fistful of Dollars(1964),而 George Lucas 就承認《星球大戰》的部分情節人物佈景的靈感都來自《武士勤王記》(1958)。

今日重映黑澤明並不只是為了這些影史上的影響力。每個時代都有它的節奏,黑澤明昔日的速度早已給後一代趕過,但他設置的高度與深度,後生一代仍然未有人攀得上,他的電影在當時及今日,都為世道人心敲響暮鼓晨鐘。

(Courtesy of Toho Co., Ltd.)

《姿三四郎》(1943),學會幾招柔道的死靚仔到處打通街而給師傅重罰後誠心懺悔終於了解武德的重要。《靜靜的決鬥》(1949),在戰場為陌生傷兵施手術而感染了梅毒的年輕醫生不想為禍人間而堅持獨身一世。《七俠四義》,劍術戰術都高明的武士不為俸祿官銜不惜犧牲捐軀也要為貧苦百姓殺敵。《天國與地獄》(1963),抵押了全部家產想在生意上更上一層樓的富商卻驚聞原先該是自己兒子給綁架但綁匪綁錯了司機的兒子,他該用那筆錢去救自己還是去救別人?天人交戰的,不只是劇中人,還有觀眾。

John Sturges 把《七俠四義》改編成《七俠蕩寇誌》。(《七俠四義》Seven Samurai (1954) © 1954 Toho Co., Ltd.)
+6

黑澤明的電影不只是武俠片才講武士精神,即使是平常人物,現代生活,都讀仁講義,武功高強智勇雙全外,還講求人格高貴,經得起各種道德考驗,即使最後兩袖清風,但吹出來的都是亮節高風,讓人在暑熱的焦慮中感受到一陣陣清涼。看他的電影會要人重新思考怎樣做人。

黑澤明開始電影創作時正值日本戰敗復元,百廢待舉,而在貧困的環境下,要重建的,不止是生活環境,還有人品格調,等國家再度富強康樂時,還有高尚的情懷為世尊崇。

那時候,他的一部部作品,是艱困路途上的一盞盞燈。今日,也該把這些燈再點亮了。

 

【「世界電影經典回顧2017 日本電影巨匠紀念展︰仁與義——黑澤明之道」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詳情可按此。】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