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鬥室之狂魔再現.影評】相隔七年,新片真係夠膽破舊立新?

撰文:方俊傑
出版:更新:

由2004年刀仔鋸大樹開始,《恐懼鬥室》(Saw)連續七年也在萬聖節期間推出新作。拍到技窮,睇到悶,停了七年,抖一抖,又來過。《恐懼鬥室之狂魔再現》的英文名不再叫《Saw》,改叫《Jigsaw》,似乎有種破舊立新的決心。真係夠膽破舊?《恐懼鬥室》系列不能或缺的,一是受害的罪人,是木偶Billy及拼圖殺人狂John Kramer;《皇家特工:金圈子》(Kingsman:The Golden Circle)尚且要從俗地讓Colin Firth死而復生,《恐懼鬥室》怎可能例外?你要Billy出現就容易,不用高海寧幫忙也合情合理,但要明明死到清清楚楚的John Kramer再次復活,就九成九夾硬嚟。大家最回味第一集的《恐懼鬥室》,不是純粹賣血腥賣核突,更大賣點是別出心裁的橋段。《狂魔再現》居然能夠重拾點點昔日的光采。有時,來一個break,真係好重要。

《狂魔再現》居然能夠重拾點點昔日的光采。(《恐懼鬥室之狂魔再現》電影劇照)
+17

既然橋段重要,如果觀眾預知劇情發展,等於殺了齣電影。我就完全不劇透,只談當中一項設定:滿口仁義道德但行為大奸大惡的犯罪專家,總會吸引無數追隨者。這在上幾集《恐懼鬥室》已經用完再用,來到《狂魔再現》,講到John Kramer的事蹟發生在十年前,仍然有一批年輕人趨之若鶩,開設網站專門研究並且交流心得,就讓我想到《死亡筆記》,也想到現代中國青年對毛澤東的推崇。世界愈不公義,我們就愈想有個強人走出來替天行道,懶得理會個所謂的替天行道者,最終有極大機會會演變成帶來更大傷害的獨裁者。

在《恐懼鬥室》,最恐怖的地方不是爆頭斬手鏡頭,而是潛移默化地讓觀眾認同拼圖殺人狂的理念和所作所為。(《恐懼鬥室之狂魔再現》電影劇照)

微觀到當我們身在公司,跟不同部門權力鬥爭時,我們會開始希望有一個話事人走出來一錘定音,減省無謂爭拗;放大到社會層面,當你看見政府想推行一條政策,等到硬件準備得八八九九了,才急急推出來搞些所謂咨詢,到有人提出反對意見,便大大聲話反對者拖延進度,趕唔切在死線前完成步驟,反對者們就是罪魁禍首。你是否已經認同這種極權?還是希望會有個更加不依常規的人去以暴易暴?在《恐懼鬥室》,最恐怖的地方不是爆頭斬手鏡頭,而是潛移默化地讓觀眾認同拼圖殺人狂的理念和所作所為。真會讓人覺得繞過規則執行私刑是應有之義。來到《狂魔再現》,我只可以說,好一點,因為對加害者與受害人的描寫也不夠深刻,即使橋段算有一定程度心思,但那種洗腦程度,應該還不如王光亞拎住本基本法逐頁講解。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