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謎梵高.影評】嶄新的表達手法,眼球很難不集中在油畫之上

撰文:方俊傑
出版:更新:

打邊爐最緊要係個爐,看電影又最緊要什麼?有人說卡士,有人說特技,有人說場面,我覺得是故事。凡事有例外,像《情謎梵高》(Loving Vincent)採用這類嶄新的表達手法,眼球很難不集中在一幅幅油畫之上。

聘請125名油畫家,繪製出65,000幅油畫,統一地用梵高的筆觸去描繪梵高的死亡之秘,單靠想像都覺得難若登天。如果我是馬雲,除了出錢請甄子丹與李連杰陪自己打功夫,請王菲跟自己合唱之外,大概也會考慮一下選用這個方法,為自己臉上貼金。層次當然有分別,梵高沒有掟出天文數字邀請他人讚好,《情謎梵高》的團隊是主動模仿梵高的風格籍此致敬,無需言語,也肯定是打從心裏的最大的尊重和認同。係清高好多。不過,放心,國內富豪才不會追求似梵高一般。

難得在劇情竟然不是功能性地服務一幅幅名畫。刻意放棄傳統的第一身傳記片格局,改將故事發生在梵高死後一年,從梵高的郵差朋友的兒子出發,訪問梵高生前的身邊人,探討梵高之死是出於自殺還是他殺。以一個陌生的第三身作為視點,我覺得至少有三項好處。

(《情謎梵高》劇照)
+9

1)更加運用到油畫的特點

電影有兩個主要的時空,梵高過身前及梵高過身後。導演將篇幅較短的梵高在生階段,改以黑白表達,跟餘下片段的彩色繽紛,形成強烈對比。也加強了結局的滄涼感。

2)更能遷就一般觀眾

《情謎梵高》不是一齣針對藝術家的小眾電影,它走向大眾,就有很大機會接觸到對梵高一竅不通的觀眾,或者只聽過梵高割耳的觀眾,或者只懂得《星夜》甚至只看過二次創作版的觀眾,某程度上,就似電影的男主角,即是那位郵差之子,因為接受了一份任務,才一步一步了解梵高的生平、個性及厲害之處。

3)懸疑性的敍事手法

換個角度看,一齣以梵高為名的電影,如果無法吸引向來認識及欣賞梵高的觀眾,就相當失敗。再行一板一眼傳統傳記片路線的話,講多一次梵高生前有幾窮有幾慘有幾懷才不遇,死後才被世人追封,意義其實不大。現在採用一種帶點懸疑性的敍事手法,算找到一個更具追看性的角度去切入。

缺憾,對藝術家來說,真的未必是壞事。梵高生前被視為瘋子,甚至是一生從未成功過的失敗者,但留低的缺憾成就了傳奇性,反而更加流傳後世。像後一輩的畢加索,生前名利雙收又長壽,就永遠不及梵高引人入勝。這真是一齣可以給各位觀眾用來自我安慰的好電影。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