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和會館賀誕.來稿】為何名伶被讚時常會說:是祖師爺賞飯吃?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霍一哲

11月16日,農曆九月廿八是一年一度的華光先師寶誕,香港八和會館在高山劇場舉行了一年一度的拜神儀式,並上演賀誕劇《香花山大賀壽》。作為傳統文化行業,粵劇界在華光誕之際向華光先師上香的習俗由來已久,亦是粵劇藝人齊聚一堂、切磋技藝的盛會。而這種行業性的拜神風俗不只存在于梨園之內,也是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

戲劇行當中,技藝精湛、深受戲迷喜愛的演員被誇讚時常會說「是祖師爺賞飯吃」——這是一句自謙之語,亦揭示了戲曲行業祖師崇拜的習俗。香港粵劇界對華光的崇拜源於這樣一個傳說:華光是掌管火之神,玉帝不勝大戲鑼鼓喧擾,便命華光燒毀戲棚。而華光著迷於戲班的精彩演出,不忍下手,便教戲班燒香、化寶,使煙火燻上天庭,玉帝相信戲棚被焚,戲班也因此逃過一劫。在缺乏現代劇場的年代,傳統戲班用竹、木搭戲棚,粵劇藝人以此祈求避免火災、演出順利也有其實際意義。時至今日,作為香港最大的粵劇行會,八和會館的酬神儀式可謂是粵劇界最大型的慶賀活動。

《香花山大賀壽》 (香港八合會館圖片)
+13

八和會館的賀誕由正誕日的子時開始至翌日子時結束,為期一天。正誕子時,八和一眾在常設於會館內的神壇向華光師傅像上香。領取吉祥紅包後,演員換上戲服向華光師傅獻演賀壽及送子的短劇。演罷,神像被請入翌日演出賀誕戲的劇場,並由八和弟子徹夜看守。翌日下午賀誕劇開演前,八和會館主席、副主席則會帶領眾人再次向先師上香。隨後上演的賀誕劇《香花山大賀壽》由八和演員傾力演出,演員們將苦練的技藝呈現於神前,一同慶賀。當晚,華光像被移至聯歡晚宴場內的神壇之中,同業、戲迷和有興趣的人士均可敬拜先師。

除了粵劇代表的戲曲行業,這種對於神或祖師的崇拜在其他行業亦有體現。行業神作為行業的守護者,是同業共同奉祀祭拜的神祇,也是與行業特徵有一定關聯的神靈。華人文化圈中,漁民、航海業對媽祖的崇拜,木匠對魯班的崇拜,製紙業對蔡倫的崇拜,釀酒業對杜康的崇拜都是如此。今年科學館的主題展《永生傳說》中亦展示了古埃及入殮師對於阿努比斯(Anubis)的信奉,因其與木乃伊製作的關聯性(不過需要注意,阿努比斯崇拜被普遍認為起源於胡狼崇拜,更接近圖騰崇拜,與祖師崇拜有一定不同)。而一位神祇也並非只能作為單一行業的守護神,據記載,奉華光為神的除了粵劇行,還有搭棚業、油燭紮作、武師等行業。同一行業也可能崇拜不同神祇,梨園之內也並不都信仰華光先師,例如:南管戲班崇拜田都元帥,歌仔戲班、布袋戲班崇拜西秦王爺等。

今年科學館的主題展《永生傳說》展示了古埃及入殮師對於阿努比斯(Anubis)的信奉。(資料圖片)

不難發現,保留行業神崇拜習俗的大多是產生於農耕文明的傳統行業,其工作內容或生產原材料與自然有著緊密的聯繫。因此,這一傳統的產生可能與最初人們缺乏應對自然的能力,渴望通過敬拜神或祖師使行業得以庇護、發展有關。八和會館賀誕華光先師,是對傳統酬神儀式的保留:在上香祭拜、賀誕劇演出、聯歡晚宴的安排中,有華光先師與大家一同出遊的寓意。這不僅體現了人類學家弗雷澤在《金枝》中所提到的,對神靈先是信仰然後取悅,以讓他們有利於人類發展的信仰意義,也體現了人對自然和神既敬畏又同樂的緊密關係。同時,與宗教崇拜類似,行業神崇拜其中一個不容忽視的意義也在於對行業道德的規範作用。對於粵劇演員來說,倘若心中明白自己的表演、職業不只是為了觀眾,更是為著神明,想必會對自我有更高的要求吧。

隨著工業文明的進程、科技的發展以及科學、理性思潮的影響,傳統行當的拜神風俗已經簡化許多,而新興產業更是鮮有此類習俗了,以八和會館為代表的香港粵劇行當對華光寶誕的保留讓大眾透過這一活動認識傳統文化,也讓文化研究者溯源歷史、透視不同時代的文化心理。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