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評】吳雨霏《奉愛之名》:愛不只是最大權利

撰文:閱評流
出版:更新:

上星期談及的強迫症所以成為這個城市的風土病,是因為城內的人們不懂放鬆。聽到某些關鍵字眼,就會出現小腦神經反射動作。謾罵、起底作出人格謀殺,甚至大法官上身,支持未審先判,將法治精神扭曲,反過來要受嫌人提出根蔃證清白,不禁嘆道:由何時開始,我們會變成這樣?

說到底,我們就欠缺了一樣最大的能量——「愛」。

當然,要說的愛,並不僅流於男女之間,不是停留在愛情的層面,一吻過後就能開啟「無雙」模式降魔伏妖。這種愛,並不是只愛身邊的人,而是一種無等差的愛,乃至對物件的愛。這種愛,不是戀愛,不是愛慕,而是愛護。原則上,這種愛就是尊重。

可是,我們這個城市,確實欠缺了愛。取而代之,就是一浪接一浪的批評聲音。

(《奉愛之名》MV擷圖)
+1

不管你為何瞞騙我 仍敞開心 傾聽你恐懼
不管你為何嫌棄我 仍伸出手 輕擦你的淚​

坦白說,自己也不可能做到。無論在哪裡,但凡是能留言、能評分的地方,人們總愛大肆批評,總是使出洪荒之力,在雞蛋裡挑骨頭,才能顯得自己口味獨特、品格高尚。在甚麼時候,評論開始變成了一定要批評,再容不下讚美的聲音?

例子不必外求,香港音樂就是其中之一。不然,自己又豈會兩年多前已開始這「閱評流」的計劃?就是要告訴人們,廣東歌對比其他地方的音樂,其實毫不遜色。只是,有更多的人,聽到作品採用了某些編曲,乃至用上同一拍子,小腦神經反射動作立時出現,到處洗板留言,譴責是抄襲作品。但事實上,相同的地方只是所選的音樂類型。

仍確信這裡美好的 擁抱身邊惶恐的
沿途添漂亮顏色 神采不會被磨蝕
來一起繼續尋覓

(《奉愛之名》MV擷圖)

要改變這窘局,靠的就只有「奉愛之名」,以文字為讀者益友們送上好音樂。今天介紹的《奉愛之名》,當是其中一首。婚後的吳雨霏經歷過人生起跌後,發現「愛」,除了是最大權利外,還是解決世上難題的一股力量。久休過後重新出發,以為Kary還像以前那樣又再又再又再推出慘情歌嗎?有了愛的力量,她也不再慘情。

相比起固步自封,以 K 歌賺取播放率和樂迷的點擊率,Kary 更想突破自己,嘗試更多不同風格的音樂。揚言要「重質不重量」的她,決定今年只做兩首歌。無獨有偶,兩首作品都聽不到典型的K歌元素,倒是有點電子味道。無他的,這個年代,EDM 盛極一時,Kary 與 Alex Fung 合作的復出作《Come With Me》就是其一。

可能人們會說,Kary 一直以來也是跳唱歌手,EDM 作品如恆河沙數,又有何突破?那麼同樣由 Kiri T 編曲、Alex Fung 監製的這首《奉愛之名》,就是最好的回應。

慢歌加電子?是功夫加足球的朋友?

(《奉愛之名》MV擷圖)

看看早前介紹過林海峰的《九號鞋》,爵士加 Hip Hop,就知 Kiri 這出走美國的小妮子殊不簡單。在《奉愛之名》當中,Kiri 在編曲時所加上的電子元素,為旋律帶來了飄渺感覺,卻同時令樂迷感受「愛」這力量的偉大,就是大得這樣虛空,充斥著整個空間,每一下的鼓聲,都變得踏實。

擔起這個使命必經幾次苦等 所以堅忍
難得我這片黑暗總算有燈 這個軀殼總算有心
謝謝還愛我的人 絕望時抱過我的人

Kiri 的和唱,亦使 Kary 這首歌更為立體。即使是曼聯球迷,也能感到自己 never walk alone。可是 Kiri 之所以出走,卻是因為在香港樂壇發展時感到沮喪。有時候不是不創新,但香港人這「最優秀」的人種,卻最愛動輒批評,以彰顯自己的眼光、品味是如何獨到。喻詞人陳詠謙為「文盲」;無數作品被嘲「膠歌」,或是遭無的放矢指控為抄襲,但實際連音樂風格和曲風也未曾分清,就已化身判官,未審先判,難怪 Alex 也曾忍不住要大動肝火。

我要看見這裡所有人 互傳一聲慰問 從此不記恨

「奉愛之名」寫下這千字,冀望樂迷們能獲「愛」的真諦,尊重、欣賞香港的製作,挽留有志氣、理想的本地音樂人。才能讓香港樂壇不滅,樂迷們不會大呼「樂壇已死」,就是我這「音樂本土派」存在的目的。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