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戰8.影評】敢冒險得罪星戰影迷 讓老一輩角色盡數退場

撰文:陳廣隆
出版:更新:

早在《星球大戰:最後絕地武士》(Star Wars: The Last Jedi)之前,迪士尼已宣佈賦權萊恩尊遜(Rian Johnson)創作全新星戰三部曲。這新三部曲將講述新角色的故事,不再延續天行者家族的恩恩怨怨,萊恩尊遜自言尚未有詳細大綱,卻依然得到迪士尼青睞,觀眾自是奇怪——他雖然拍過幾部如《追兇》(Brick,2005)、《時凶獵殺》(Looper,2012)等頗有口碑的中、低成本創作,但到底能否駕馭億萬成本、格局宏大的敘事,畢竟大有疑問。迪士尼何以對他這麼有信心呢?

《最後絕地武士》上映後,評價更是兩極。票房上,數字屢破新高,盡攬新舊觀眾鈔票,不少電影網站的觀眾評分也高企,萊恩尊遜這次顯然成功了,可是在星戰迷圈子裡,罵聲卻是不絕,即使不是星戰迷的,在各電影網站留言板也是連串炮轟,較嚴肅的評論也認為影片漏洞處處,部分轉折更是兒戲得啖笑。評分高、觀感劣,這樣的分歧情況不算新鮮,但肯定是近年最強烈的一次。

對星戰迷來說,《最後絕地武士》是不合格的。《星球大戰》(Star Wars,1977)本來就是奇蹟。創作時不被看好,到後來平地一聲雷,觀眾隨天行者走進浩瀚天際,歎美原力大能,對抗邪惡軍團,荷里活的大片格局從此不一樣。當年的觀眾第一次看見光劍輝耀的興奮,第一次聽到「No, I am your father」時的震撼,是我們難以重現、感受的,他們與天行者一同成長,走出崇尚機械的環境,悟到內在的力量,其後拜師學藝、親父恩仇,都是刻骨銘心的體驗。至於《星球大戰》化用黑澤明電影、西部片類型與飛俠哥頓的人物和情節、其對東方主義的吸收與對納粹主義的批評、揉合希臘神話與佛洛伊德心理學的思想、對應後太空競賽時代的社會氛圍等等,其實都是事後解讀、增添趣味的後話了。

黑武士是《星球大戰》以至電影界最經典角色之一,在《帝國反擊戰》中一幕向男主角說「I am your father」,是電影史上最著名對白之一。(網上圖片)

到了十多年前的前傳三部曲,故事當然不算出色,但畢竟寫出了最具魅力的黑武士入魔的經過,世界觀也有補充、發展,而且又由原創者佐治盧卡斯親自掌舵,星戰迷再是不滿,也是能夠接受的。後傳三部曲新角色出場,舊人落幕,影迷難免失落,若新人寫得不好,就更惹人失望了。偏生上集已是開壞了頭,新主人翁Rey尚算神秘、吸引、有活力,女性主角也是新氣象,寫得不壞,但作為反派的Kylo Ren,他是黑武士外孫,欲承繼外祖父的力量和意志,觀眾自是期望甚大,結果卻是個心靈脆弱、優柔寡斷的「中二病」,外表又缺乏威嚴、梟氣,縱使亞當崔佛(Adam Driver)演技甚佳,仍然不獲認同。

開局不佳,許多缺點今集就更遭到星戰迷放大檢視、詳細批評了。網上許多文章,如Forbes的〈Why Do So Many Star Wars Fans Hate The Last Jedi?〉、Vox的〈Star Wars: The Last Jedi: the backlash explained〉,題目相近,已從人物性格、劇情發展和影迷心態作出了分析。綜合而言,《最後絕地武士》的問題如下︰

【編按:以下內容或含劇透,逃生門在此。】

一、人物性格反覆無常,描寫也淺薄得很,如新出場的解鎖師(DJ),他毫無預兆地出場,從冒險救人到轉軚謀人,不過是短短幾場戲的事,來匆匆去匆匆,身份、動機、去向完全不明。說主角,Rey與Kylo本來是最重要的一對,今集突然加插了Finn與Rose的一大段,上集甚具人氣的帥氣機師 Poe卻沒有大加出場機會,令人可惜。新加入的Rose是東方女性,寫得比Finn更有情有義有堅持,很貼合近年影壇創作人物的方向,而且演得也討好,然而終究是削弱了本來三個最重要的主角的戲份。至於「中二病」Kylo Ren,今集就更加狂妄而又更加脆弱,敢忤逆強勢上司,卻「依戀」女主角,未能獨立,後來成為銀河最位高權重者,又對昔日師父恐懼至深,歇斯底里,全無霸氣,離黑武士風範更遠了。

二、劇情發展無一合符影迷預料。上集出場的黑暗帝國統帥是誰?出身如何、成魔之路如何?Rey的父母又是誰人?這些大謎團竟然沒有交代,交代了也不見關鍵。Rey的成長本應是今集主旨,但原來她的進步全靠主角威能,簡單鍛鍊幾日,就覺醒出不遜歷代高手的原力,不見刻苦,寫她內心戲的篇幅不是沒有,卻也被Finn與Rose到宇宙賭場嬉鬧的一段擠壓了時間。萬眾期待的上代天行者回歸系列,本來以為即使不以英雄姿態現身殺敵,也該是啟發原力、開導思想的良師,豈料大半集都自我放逐,內心糾結的狀態比當年得悉親父乃敵人的痛苦更嚴重,沒有一代宗師的王者氣派;其他傳說級、前輩級角色,不是大半時間受傷退場(General Leia Organa)、就是忠奸賢愚不到最後也難辨(Vice Admiral Amilyn Holdo)、甚至現身不久即犧牲(Admiral Gial Ackbar),一點也不照顧星戰迷感情。

三、若說舊人退場,新人上台,交替並非壞事,星戰迷未必個個都是守舊的。可是這影片設定上卻也不見得「新」,反而一味懷舊、循舊,不一定能討好星戰迷,前傳三部曲的尤達大師已以全CG繪製,今集卻以原作的模型布偶形象現身,「致敬」處令人抓不著頭腦。又如一開場反抗軍以投擲彈自殺式轟炸敵艦,科技竟比原三部曲的「星空戰」更加落後,結尾由死星激光炮換成地面大笨炮,更將原版常被吐糟、譏笑的事物顯得更加荒謬。更使人納悶的,是大魔王突然被弒,天行者又「被」圓寂,削弱了正邪不兩立的主題(下集眾武士、義人合力大戰大魔王的想像也破滅了),星際大戰、銀河命運變成了幾個迷惘少年人尋找自我的舞台,未免太夠大氣。何況,影片最後暗示絕地武士後有繼者,但多少有點原力大平賣之嫌,無名掃地少年不知有何來頭,若是想發展「人皆可以為Jedi」的主題,鼓勵的是如你我般的平民勇於抗拒強權,卻隱隱然有挑戰星戰設定的意味(前傳三部曲寫出原力與自天地創生已在生物體內的神秘細胞有關),令影迷訝異。

新加入的Rose是東方女性,寫得比Finn更有情有義。(《星球大戰:最後絕地武士》電影劇照)

這樣看,似乎說得《最後絕地武士》一無是處。可是這部戲在普羅觀眾的高評分肯定不是灌水、做票的結果,若說觀眾品味不佳,又未免過度貶低他們的賞識。因此,談談Why Do So Many People Praise The Last Jedi?,也是必要的。

我想喜歡《最後絕地武士》的,過半都是新世代的觀眾和影迷吧。以筆者自己為例,第一次看星球大戰,是中學時看前傳三部曲,原版三部曲的輝煌,其實是先在電影史、流行文化中感受到的,雖然心嚮往之,卻沒有昔日與角色一起成長的觀眾的激情。我是到看《星球大戰︰原力覺醒》(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2015)的時候才一口氣認真看原著三部曲的,雖然過癮,卻不特別拜服。第一集《星球大戰》(即第四部)推出時,故事裡的世界觀其實尚未完整,是後來才慢慢建立成型的,劇情推進很急,鋪敘不足不似史詩(比較像短篇太空冒險記,未有如今的宏大),那時候幾位男女主角也甚清澀,星味、演技不特別出色。因此對像我這一類影迷而言,《星球大戰》無疑是經典(canon),卻談不上是傑作(masterpiece),其魅力是吸引的,但令人著迷的是原力、光劍、星空大戰、正邪決鬥等元素,喜歡整個世界觀,卻未必對任何一個角色有無可替代的感情。

既無執著於人物原型、劇情發展的期待,《最後絕地武士》的缺點固然仍是礙眼,卻也不會完全蓋過了其可觀之處;批評過後,依然會對其影像念念不忘。

是的,萊恩尊遜拍出來的星戰世界是八集(加上上年的真人版外傳)以來影像最豐富、最有氣派的。原著三部曲的三位導演,第一集的佐治盧卡斯不以場面調度見長,《星球大戰之武士復仇》(Return of the Jedi,1983)的李察馬昆(Richard Marquand)更只算是熟手技工,只有《星球大戰之帝國反擊戰》(The Empire Strikes Back,1980)的艾雲基舒拿(Irvin Kershner)是一流導演(這也是歷來評價最高的一集),功力紮實,畫面幾何感豐富,但基本美術設計沿用的是第一集的格局。上集《原力覺醒》的導演J. J. Abrams曾被譽為新史提芬史匹堡,如今早已露底,他的動作場面流暢刺激,特別是拍戰機穿插飛舞,如同他拍的兩集新版《太空奇遇記》(Star Trek),但也是僅此而已,娛樂性豐富、講故事穩陣,但可細味的空間不多,他還敢說《原力覺醒》的影像乃學步電影詩人泰倫斯馬力,就廣為影迷恥笑,筆者曾撰文〈May the odds be ever in your favor;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星球大戰:原力覺醒》(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分析,比較黑澤明、艾雲基舒拿、艾雲基舒拿、J. J. Abrams的調度,本文就不贅言了。

到了萊恩尊遜之手,想不到他可做到幽默與宏大並存,而且不是因為劇情(如上所述,許多情節根本是得啖笑),而是憑藉電影技巧,那就挺新鮮了。先說幽默,《最後絕地武士》的可愛處,不僅在於重用布偶版尤達大師,不僅在於新登場的類企鵝生物(自前傳受影迷大罵的Jar Jar Binks後,星戰每推出虛擬新人物都很小心,上集新出的BB-8圓滾滾很可愛,今集這些企鵝其實也與BB-8同一色系,同樣不懂說話,只是賣萌,雖欠新意,觀眾卻易受落),更不僅在於那些自以為好笑的對白,而是其敘事、剪輯方式。開場不久,Finn念茲在茲伊人何處,一問Where Is Rey?,鏡頭即轉去女方處,不久有角色問到Finn在何方,故事又即跳到Finn身上,這樣密集交替的敘事手法,本身並不特別,但這樣明快的節奏,如此自我標示的轉場,本身已是一種喜感,卡通化而少見於其他電影。當然,說到Rey與Kylo心靈感應的隔空對話,如那場Kylo赤裸上身引得Rey尷尬嬌嗔的一幕,到底是無聊當有趣,還是賣鮮肉吸睛,筆者並無感覺,但相信也成功引起了話題,觀眾印象深刻。至少,前傳、正傳皆沒有這樣的段落吧。

上集新出的BB-8圓滾滾很可愛!(網上圖片)

真正出色的是宏大的場面。開首一場太空會戰,戰術、科技如上所述是很「落後」的,但萊恩尊遜懂得以低飛、臨仰的角度突顯大小戰艦懸殊的對比,從一開始就定下了強弱追逐的格局。轉到去Rey與天行者一方,萊恩尊遜充分利用實景在愛爾蘭的海島地貌,拍出了孤絕的氣氛,到後來在地洞遇黑鏡照出內心慾念和恐懼的一場,多重鏡像的設計,在影史上其實不算罕見,於星戰史上卻是難得的灰暗、深沉(前傳三部曲號稱發掘黑武士內心,也少用灰暗色調)。Kylo叛變一場,大魔王(Supreme Leader Snoke)處空蕩而偌大的紅背景黑地台,舞台感極強,星戰號稱是space opera,卻直到這一場才最貼合此形容——前八集有史詩格局的太空故事、有一聽難忘的主題音樂,但論 theatrical setting,卻以這佈景最有味道。至於全紅盔甲的西斯武士設計,在動畫漫畫、電子遊戲自是常見,但黑澤明的《亂》(Ran,1985)也許是更順理成章的靈感來源。筆者偶然發現,大魔王身上的金袍、這紅背景黑地台,其實頗似鈴木清順《夢二》(Yumeji,1991)中原田芳雄的服飾與居室。鈴木清順作品極富舞台感的設計也是聞名影壇的了。

更不用說最後天行者現身雪地的大戰。稍前的舊式戰機大戰地面大笨炮(以珍貴的舊/傳統價值對抗冰冷的新/進步規範也是星戰一貫的主題吧),雖然可笑,但那白雪紅鹽的美術設計畢竟令人眼前一亮。天行者單人匹馬對抗眼前如山壓的機械,夕陽在即,這畫面的孤絕悲壯之感,冠於任何星戰影集,也比近年的超級英雄片犀利多了——超人戰死也好,Ancient One涅槃也好,全都沒有這樣的神話感覺。單此一幕,足以挽救全套影片各方面的不濟了。是的,我們知道飾演天行者的馬克漢米爾(Mark Hamill)其實不太滿意為他安排這樣的結局,但那雙星太陽夕照下圓寂消失的場面(還有中段火燒絕地圖騰樹一幕),卻成功將之昇華神化,前八集各絕地武士或壯烈犧牲或化為英靈重現,皆沒有這般stand alone的豪情。前傳三部曲黑武士入魔前與師父在熔岩洞中對決,色調同樣以「火紅」為主,但出來的效果可差得遠了。若非他是黑武士,有誰會記得那一場戲呢?

真正出色的是宏大的場面。(《星球大戰:最後絕地武士》電影劇照)
+33

因此,回應開段的問題,迪士尼對萊恩尊遜這麼有信心,除了他懂得迎合新一代觀眾的心態,敢冒險得罪一眾星戰影迷,讓老一輩角色盡數退場,完成新舊交替(筆者不完全認同這做法,但商業上這手暫時是成功了),也很明顯信賴他曉得怎樣營造氣氛,既然在故事上和人物上難突破前人,不如專注經營畫面、擴大史詩——當超級英雄多如滿天星,特技科幻密似肥皂劇的年代,《星球大戰》如今最大的遺產,其實是那無限大的敘事舞台;世界觀大於人物,是星戰系列的優勢。當Marvel越來越傾向輕鬆爽快的路線,DC要拍英雄神話仍未熟練,星戰的龐大史詩格局,仍是兩家公司拍不出來的。以戲論戲,《最後絕地武士》當然還不算一流,卻絲毫不遜於今年各大超級英雄電影,要罵,值得罵的更多。我們絕對應該對萊恩尊遜要求更高,就看他能否善用新開局,改善本片各處弊病(其中一個辦法,是將下一集設定於五至十年後,將角色改寫得更成熟,同時也可讓反抗軍有時間積蓄力量,不然下一集又玩兩三角色闖進敵陣深處,一下子大破敵軍的把戲,就未免太令人失望了),挽救這經典系列,同時為自己的新新三部曲鋪路吧。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