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尼日利亞「Nollywood」經驗可為香港電影殺出新血路?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陳俊業

經常聽到人說:「香港電影已死!」究竟香港人能否養活香港電影呢?這成為不少電影人思考的問題。先前HK01報道指出,電影發展基金資助的電影逾半虧蝕收場。當中《戰.無雙》票房更是聞所未聞地低,只有327港元,可謂蝕到入肉。香港電影業低迷原因錯綜複雜,包括本地電影院考慮盈利因素,不敢隨便上映港產片,故不少港產片上映沒幾天就落畫。比較「長壽」的電影多由經驗老到的演員擔任主角,令劉嘉玲都不禁感歎希望香港電影界可以有多些新面孔,讓老演員可以多休息。事實上,香港電影界一直找尋去路,例如以合拍片形式擴大市場等。香港電影要成功,必須創新。大家對荷里活(Hollywood)、波里活(Bollywood)電影可能甚有認識,那「諾里活」(Nollywood)呢?筆者認為,諾里活的成功,可能對港產片,尤其是微電影、小規模電影,有所啟示。

香港電影每況愈下,相反諾里活電影愈做愈好。2013年,雖然香港政府資助電影製作,但是港產片產量卻勉強超過40部,只佔總票房百分之五。就算尼日利亞政府未有大力支持,2013年諾里活電影產量已超過2000部,盈利破千萬美元。遠方的尼日利亞貌似與香港毫無關係,其實兩者有不少共同點。尼日利亞是多語國家(multilingual),而香港則是雙語城市(bilingual)。尼日利亞流行自家製電影及微電影,而筆者近年在香港也看到不少具水準的微電影。說不定諾里活的經驗可為香港電影殺出一條新血路。

當中《戰.無雙》票房更是聞所未聞地低,只有327港元,可謂蝕到入肉。(網上圖片)

諾里活電影製作粗糙,少有荷里活式大特技,多以非專業影視器材攝錄,成本甚低,故此製作人可以在數天內拍好電影發行。導演、演員及攝影師均是業餘,來自各行各業。低成本的製作允許製作人拍不同題材的電影。諾里活電影製作平均製作成本為15000美元,而電影DVD不難賣出20000張。製作人會把錄得的收入用於製作新電影,所以諾里活電影發行量極高,片種多元。到這裡你可能會想:「粗製的電影那會有人看?」在尼日利亞,簡單製作反而是其一大優點。與傳統大製作不同,諾里活電影沒有大明星,所有人在諾里活也可以是演員。觀眾幾乎每一次都會看到新面孔。另外,由於編劇的背景和資金的限制,製作人多數以民間故事、都市傳說為題材,緊握民心。這些題材與當地文化息息相關,對尼日利亞觀眾極具吸引力。

諾里活電影的目標觀眾為其成功的一大要素。雖然諾里活電影大多不在電影院內播放,但仍有利可圖。大部分諾里活電影都不是高清畫質,故不能於大熒幕上播放,只能在家中大概40至50吋熒幕的家庭影院播放,吸引喜歡在家中看電影的觀眾。每張影碟只需3.5美元,供一眾親朋好友一齊觀看,十分划算。一方面,低成本、快發行的優勢讓製作人不用賣出許多影碟,就能令收支平衡。另一方面,尼日尼亞人亦喜歡安坐家中享受電影。

諾里活電影製作平均製作成本為15000美元,而電影DVD不難賣出20000張。(圖片來源:Nollywood Movies)

尼日尼亞多元的發行平台亦對諾里活電影至為緊要。例如,MultiChoice提供電視服務至48個非洲國家,有超過100個頻道,多以英文為主,亦有若干頻道以其他語言播放。諾里活透過這「衛星平台」把電影發佈至不同地區。而MultiChoice大量的頻道亦創造了競爭環境,電影製造人要不斷在題材上創新、精益求精,方可在這裡生存。

當然,香港沒可能完全照辦煮碗跟隨尼日尼亞的經驗。唯一一點可以確定的是,香港電影要再起步,不僅要在電影題材上創新,更要在製作及發行上創新。希望有一天,香港人可以再次「養活」香港電影。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