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牌殺人事件.影評】故事治癒觀眾戾氣 最佳劇本實至名歸

撰文:陳藍
出版:更新:

《廣告牌殺人事件》是一部好電影。它的好不止是劇力十足,幕前演出精彩,金球獎橫掃大獎等。更令人折服的是,導演以高技本領講人性,講寬恕,講希望,以一個小人物故事,治癒坐在銀幕前的觀眾。每個人心裏都有個執念放不下,可能是你恨一世的人,可能是你永遠彌補不到的傷痛,即使你窮一生精力都逃避不到。

女主角米德烈太太借廣告牌惡毒語言,投訴威路比警長辦事不力,未能追查她女兒被姦殺的真相,箇中憤怒來自喪女的切膚之痛。(《廣告牌殺人事件》劇照)
+6

【編按:以下內容或含劇透,逃生門在此。】

電影對筆者來說,分為上下兩部。前段向觀眾展示主角的憤怒,女主角米德烈太太(法蘭絲麥杜曼 Frances McDormand 飾)借廣告牌惡毒語言,投訴威路比警長(活地夏里遜 Woody Harrelson 飾)辦事不力,未能追查她女兒被姦殺的真相,箇中憤怒來自喪女的切膚之痛。

而火爆警員 Dixon(森洛維 Sam Rockwell 飾)就悔恨自己没有變成英勇警探,又捍衛不到他非常敬重的警長名聲(Dixon 對威路比警長甚至有點曖昧),人的憤怒總是帶着愛,甚或帶着點點自卑。二人無從發泄,唯有以更大憤怒壓過原有的不快,他們以暴力回應,前者訂制毒舌廣告牌,控訴警力無能,後者則怒打廣告牌公司的小子發泄。

電影前半部主題,正是戲中一句經典台詞:「Anger begets greater anger.(憤怒只會招來更大的憤怒。)」以暴易暴從來都不是解決方法,只會惹來更大的憤怒,誤會愈加愈深。

電影後半部的主題講「救贖」——如何化解心中戾氣。

電影後半部的主題講「救贖」——如何化解心中戾氣。(《廣告牌殺人事件》劇照)

電影中段劇情起了 180 度轉變,兩位開始嘗試與自己和解,相信救贖帶來希望。Dixon 拼死想改變事態發展,只是導演非如大家所想的樂觀,再次下筆改寫眾人命運。戲如人生,非所有如我們所願,縱使觀眾跟 Dixon 一樣,渴望從救贖中得到重生,命運(導演)終歸還是會跟你開玩笑,淡淡然結局滲着命運的無力感。

這亦是劇本最令筆者佩服的一點,導演玩弄觀眾的自作聰明。看畢前半部,筆者曾以為這是一部查案復仇大片,最後定是來個真相大白。然而情節出乎大家意料之外,戲中沒有極端的反派和正派,正正是我們對角色有太多預設,(就如我們總會先入為主去觀察人)才會上了導演的當。

這個儼如教材式的劇本,摒棄一般劇情片的典型結構,轉折連連卻環環相扣,逐步推動着人物間的衝突升級。每個細節都意料之外,卻又情理之內。最好看的黑色幽默電影,就是一連串巧合和荒誕,鋪陳得自然又令人說服。

除劇本以外,筆者特別喜愛戲中配樂。溫柔的樂曲與荒誕劇情形成奇妙組合,令人回味不已,遺憾的是配樂方面未有提名任何獎項。

電影完場前,導演都沒有明確答案,告訢觀眾有何方法可以放下憤怒。也許世事從來可以改變的,就只有自己心態。新年伊始,看一套叫你「放下」的電影,看來有點反諷,或者導演就是想告訴觀眾:2018,就別在繼續跟自己過不去。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