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香港再無稱得上明星的年輕藝人

撰文:黃振忠
出版:更新:
過去十年甚至更久,香港已經沒有出現過一位年輕而又可以紅遍本地、受到絕大部分觀眾愛戴的「明星」了!……今天薄有名氣的明星們,演個青春少年少女的也動輒二十幾近三十歲……
黃振忠
《十年》獲獎,引發不少業界人士說出「心底話」。(資料圖片)

一切源於一個本地的電影頒獎典禮……

因為一個獎項……

本地的電影業工作者,不論台前幕後投資者等等,都一下子將部分或甚至大部分對現今業界情況的「心底話」傾吐出來!

「吃花生」一段時間,再細細思量一下業者的意見之後,從他們不同的立場與角度,大概可以歸納出兩派言論。

只看得見大陸市場的保守派

一派是以投資者的利害作為出發點的「保守派」,他們以「業界支配人」的態度發言,自恃在過去十年,不!應該是超過二十年甚至更久,一直因循三四十年前的「新派、新浪潮」電影革命成果,自以為可以馴養一群本土受眾千秋萬世,並手執本地影業牛耳者;但數十年過去了,變化不大的創作方式令老舊受眾流失,新一代受眾又因為網絡世界的發展而令業界市場一再萎縮……

最可恥可悲的是他們眼見大陸市場的龐大,便完全失卻投資及更新本地電影市場的興趣,甚至企圖以那些令大陸觀眾趨之若鶩的「半港產」兩不像中港合拍片,扭轉本地觀眾囗味,可惜老舊觀眾「聞到陣除」,那些製作資源雖然龐大但不討好,更壞的情況是令具潛力的新一代觀眾群自覺成長在「沒有本土電影」的世代。

陳寶珠與蕭芳芳演出《彩色青春》時,已紅遍香港,當時二人仍未滿二十歲。(康文署網站圖片)

看不起本土電影的年輕一代

另一派別則是為本土「東方荷李活」之名發憤圖強,以求有天再發光發亮的「理想派」,他們看得到電影業界由台前到幕後的年代斷層,簡單以演員為例,在過去十年甚至更久,香港已經沒有出現過一位年輕而又可以紅遍本地,受到絕大部分觀眾愛戴的「明星」了!更遑論像八十年代出道的年輕藝人,能夠在16歲時演16歲,二十出頭便獨當一面,甚至在世界各地看到他們的廣告出現!反觀今天薄有名氣的明星們,演個青春少年少女的也動輒二十幾近三十歲……唉!

既然本地有需求而無供應,年輕觀眾群自會從各種途徑選擇及追隨自己喜歡的明星,但這種現象,只會令本土的年輕人文化流於一味地崇外,甚至完全看扁自己出生地的娛樂圈!我不敢說八十年代出道、今天已經50歲以上的長青國際巨星不能吸引那無數出生成長於娛樂文化斷層下的年輕人,但敢說真的不多!不管他們如何懂得保養保濕抗衰老,也不可能再演可以代表年輕人的角色了!

被壟斷的影圈 人才入行無門

從過去的歷史可見,本地電影不是沒有可觀的本地及海外市場,也不是沒有資源去提拔人材,只是資源都拿去當本土電影大陸化的催化劑,以期未夠五十年便將本土電影甚至娛樂文化的領域儘速模糊化並「割地相讓」……

更可悲的是人才被活埋!本地影圈由台前到幕後的工作崗位,從來極少公開徵求人才,「影圈」對平民百姓來說,是個高牆內的神秘國度!我在預科之後,因為親戚介紹,才有機會進入影圈,當個令友儕「羨慕」的特技化妝學徒。那時正值港產電影起飛的九十年代,當時看到的是,不止我自己,基本上大部分從業者均是有人脈在行內,又或是裙帶關係才得到機會入行,與小說中的大家族、大財團為壟斷市場而通婚鞏固利益,甚至所有稍為重要的職務都由親屬出任的目的,同出一轍,令多少在「牆外」蹓躂的具潛力人才不得其門而入。

缺乏更新的運作模式與無視市場變遷或需求,是香港電影的毒瘤。我十分認同某位影帝級演員的觀點,他的意思大概是:「香港電影的衰亡,是由業界自己一手造成的。」

湯唯可稱得上是亞洲巨星,但能否算是「年輕香港演員」?(安樂影片提供)

老、中、青甚至孩童藝人都百花齊放,每個組別都能夠獨當一面……這樣美好的本土電影業黃金時代,早已經隨上世紀的結束而入土為安了,今天我看到的,由電影到廣告以至街頭廣告,滿目只是「湯唯」「湯唯」「湯唯」「湯唯」「湯唯」「湯唯」「湯唯」「湯唯」「湯唯」「湯唯」「湯唯」「湯唯」……

等一等!這位才華洋溢、背負國家「專才」重任來港發展的女演員,一路一帶着個特區護照「一彈一跳」便嫁了去當韓國婦。

何時可以看到本地電影業的運作與精神,能再次「進步」到七八十年代的相對自由、開放和健康?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