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男突變》奇幻魚人背後 用黑色幽默說悲哀現實

撰文:鍾樂偉
出版:更新:

或許你曾透過 Running Man,認識李光洙為人擅於搞笑與表演的一面。
又或許你曾經在劇集《善良的男人》與《沒關係,是愛情啊》,深感李光洙是一位能透過不同的表情,演繹出各種性格角色的精湛演員。
但若果你對李光洙只是停留於這兩種印象,我想剛剛於 4 月 28 日於香港上映的韓國電影《魚男突變》,必定會使你看到一個更深層次、更內歛與更懂得只用聲音作演出的「另類」李光洙。

《魚男突變》必定會使你看到一個更深層次、更內歛與更懂得只用聲音作演出的「另類」李光洙。(《魚男突變》劇照)

【作者按:文章內有部份電影內容劇透,敬請留意】

電影《魚男突變》是韓國多年來鮮有拍攝的「黑色喜劇」類題材電影。

故事講述失業青年朴久(李光洙飾),為了金錢而應徵接受藥物實驗,結果卻因不明副作用而慘變半人半魚的怪物。此時,實習記者尚元(李天熙飾)為了力爭升職,搶先報道事件,一夜之間把「魚男」打造成全城焦點,掀起追捧熱潮,並奉「魚男」為韓國新一代因受社會壓迫而決定犧牲自己的英雄。可是,朴久叱吒的風雲時光只是短暫,「魚男」轉眼間成了全國聲討的怪物,並失去社會支持。最後,官司敗了,眾叛親離之下,朴久失去了求生的意義……

「魚男」成為全城焦點,掀起追捧熱潮,並奉為韓國新一代因受社會壓迫而決定犧牲自己的英雄。(《魚男突變》劇照)

《魚男突變》出色之處,在於近年有多套以上一代為主題的韓國電影,包括《逆權大狀》、《鳴梁》、《半世紀的諾言》、《思悼》……如今終於有一套以反映韓國青年心聲的電影冒出來。該片百分百反映出當下韓國社會中,青年面對的種種社會問題。另外,《魚男突變》更有味道之處,是因為它雖然是一部半科幻電影,但當中呈現出來的人性一面,卻與今天的韓國現實環境,相似得令人心寒。

故事橋段看似荒誕 處處影射韓國現實

當日在《魚男突變》開拍之前,李光洙表明是因為被劇本內容深深打動,才會決定接拍一套只有 3 個露面鏡頭的電影。劇本片種的確特別,《魚男突變》的故事概念源自「美人魚」的相反,即魚頭人身的命運,只可能是一個悲劇。悲從中來以後,從而對照出今天韓國社會中種種類似的社會衝擊。

電影中那位醫生博士,心懷好意,本着「科學原教旨主義」精神——即以科學研究以圖改變人類糧食模式——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危機的好意,過程中卻因為篤信科學至高無上的價值,連最基本遵守「在未有合理實證前,不以人類為『白老鼠』」的科學測試規條也放棄,結果釀成了朴久這場人生悲劇。從這個層面觀察,不禁令人聯想到這位博士與韓國昔日同樣被奉為「最高科學家」的黃禹錫的遭遇。

黃禹錫當年也同樣在幹細胞研究擁有無比成就,並成為韓國超越西方的民族英雄,一度令他成為韓國取得諾貝爾獎的希望,可惜 2005 年發現他偽造多項研究成果,最後與電影中的博士一樣,身敗名裂,成為階下囚。

醫生博士心懷好意,以科學研究以圖改變人類糧食模式,結果卻釀成了朴久這場人生悲劇。(《魚男突變》劇照)

另外,電影中,實習記者尚元因為當時公司出現罷工問題,被高層利誘代替舊人工作,以獲得長期聘任的機會。這場面也有影射 2012 年韓國 MBC 電視台新聞部大罷工的情況。當年有前線新聞記者因不滿政府政治干預該台的新聞編採,舉行了長時間的大罷工。為了鞏固電視節目播放,電視台也曾另聘其他臨時工代替,與電影中的橋段類似。

除此之外,電影裏曾經出現燭光集會片段,與 2008 年因不滿政府輸入美國牛肉而衍生的「反李明博示威」情景有一定程度的類似。另外,一些警民衝突,並以水炮驅散示威者的片段,看起來其實都類似上年韓國多次遊行的原片。再者,電影中後來朴久失去民心,被國民唾棄,並被扣上各式各樣的負面帽子,例如無理指控他是來自北韓的「親共份子」,也與韓國一些政治保守派團體慣常的「妖魔化」手段,好像指控一些曾經參與工會運動的領袖有「親共」傾向,手法如出一轍。

英雄與騙子 只是一線之差

電影裏,最教人感到既無可奈何又反智的,是諷刺韓國輿論評價「國民英雄」的不理智問題。朴久一時間被吹捧為「韓國青年一代共同崇拜的英雄」,但不消一刻,卻因為時勢改吹捧支持科學家對國家發展藥品的貢獻,加上一張只具片面理由,指證朴久一曾於留院期間向一名女護士手淫的相片,一天之內,他被輿論打成「過街老鼠」。

朴寶英飾演「魚男」朴久的舊女友。(《魚男突變》劇照)

同樣情況,科學家本來贏了官司,也協助韓國於國際糧食研發科技戰上,超趕了西方,被輿論捧為「國民科學家」。然而,後來由於他不滿被藥品生產商利用,把藥物打造「有錢人的福利」,雙方發生爭拗,最後藥商改為向法院指控他是有品德問題的科學家,結果他被國民視為「人民騙子」,一下子變成名譽掃地的「階下囚」。

從電影跳回現實,其實導演是以黑色幽默,揶揄韓國社會輿論的無知。就如曾經於 1980 年代備受獨裁政權打壓的那一班奮不顧身地參與民主運動的民運代表,曾幾何時,也被政權扣以「內亂份子」的帽子。民主化後,他們終獲正面評價,一下子由「叛逆賊」重新正名為「民族英雄」。

二十多年後的今天,一些未經歷那段民主歷史、保守派出身的青年,竟試圖在網絡扭曲歷史,指控當年的民運代表受北韓政府指使,藉以推動一場推翻政權的顛覆運動。這種被扭曲的事實悲劇,韓國人並不陌生。

一時的英雄,不代表一世,我們已從黃禹錫的遭遇大概知道。但原來,一時英雄,甚至在下一世,也可以被輿論改審判成民族騙子,這跟前總統盧武鉉自殺身亡後,其功過被重新審視的情況類似。盧武鉉逝世後,才被揭發在任時與金正日舉行兩韓峰會期間,曾經向北韓提出兩韓海上的西海「北方界線」不再存在的言論,因而被一些民眾質疑他的愛國心。

如何走出這個殘酷的韓國「地獄朝鮮」情景?導演不是社會醫生,根本無法找出根治良方。但最後,朴久一的個人選擇與取捨,或許正是一種提醒,希望時下感到生活乏味的韓國青年,即使眼見人類社會充滿暴殄、貪婪、自私、虛偽、權力與荒謬,只要能找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海洋,游出自我,便能夠找出真正的樂土。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