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十年》.我城蛻變的起承轉合

撰文:龔昨藍
出版:更新:
法國哲學家卡繆曾在民主和極權政治對立的冷戰高峰時說過:「我的遺憾之一,乃是為了客觀,讓步了太多東西。客觀有時是遷就通融。」…《十年》五位年輕導演預言十年後的香港,不再客套,把心底裏對未來的想像,明明白白地留給後世。
龔昨藍
(《十年》電影劇照)

台灣大選之日,終於看了《十年》。五段短片的次序鋪排別出心裁,首先訴說眾所周知的黑暗事實,抗爭者的絕望,「和諧」世界的壓逼與文化滅絕,繼而絕處逢生的希望,和世代的傳承。用樂觀的心去看《十年》,可以說是我城蛻變的起承轉合。

 

生於亂世,「保持客觀」是容易欺騙人的藉口,坦誠相對並不容易。法國哲學家卡繆曾在民主和極權政治對立的冷戰高峰時說過:「我的遺憾之一,乃是為了客觀,讓步了太多東西。客觀有時是遷就通融。如今情況很清楚,某樣東西是集中營,就該叫那東西是集中營,即使那是社會主義亦然。從某個角度來說,我不會再客套。」

 

共鳴,因為呼應時代

 

用心的作品,得呼應時代,使大眾找到共鳴。文字如是,攝影如是,電影更加如是。作者勇敢誠實地面對心中所想,就是對世界最負責任的交代。2015年,《十年》五位年輕導演預言十年後的香港,不再客套,把心底裏對未來的想像,明明白白地留給後世。

 

戲中角色有學生、草根、南亞裔、前高官、黑社會、西環,涵蓋香港不同階層族群。壓力八方來襲,各自面對各自的難題,大家都要作出抉擇,向自己負責。火海中的雨傘,鐵閘上的粉筆花,圍城中在天橋散步,一個個主流合拍電影問禁的象徵,在片中都一一呈現。我想導演們並不介意海外觀眾能夠從中領略到多少,這是明目張膽拍給香港人看的故事。

(《十年》電影劇照)

《十年》難能可貴在誠實而不沉默

 

如此肆無忌憚,實是難能可貴。中共的能耐,「和諧」的後果,其實你我都清楚。權貴滿口歪理,顛倒是非,大家怕惹麻煩不敢指正,默默忍受。意大利作家Ignazio Silone曾經演說:「我們把適用於每個人的自由原則,把人的尊嚴和其他東西,像箱子存放在倉庫般,束之高閣。」放諸今日香港,無比貼切。選擇沉默,不公義繼續橫行無忌,高聲疾呼,也不見得會得到回應。到底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我們是迷惘的世代,無力抗拒壓境的強權。如此心境,導演們都拍了出來。《浮瓜》兩位四九仔浮沉一生,加入黑社會,只為「跟個老細,打份長工。」《冬蟬》二人活在心寒的冬天,竭力保育陽光下抗爭的印記。夏蟲不可語冰,不能適應,沒有希望,寧願化作標本,停住時空,但求保住初衷。這是我們唯一的出路嗎?不。《本地蛋》尚未孵化,父親教導做人要懂得思考,絕不人云亦云。無論環境再差,不要絕望,年輕人領略到的,做得到的,比你我想像都要多。

 

當下或許找不到出路,但請別灰心,不要放棄。做好本份,堅持盡我所能,定能看見《自焚者》在絕處中的曙光。預言會否成真,還看當下你和我的努力。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