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睇鬼片】不用突如其來的驚嚇 三套必睇寒氣逼人恐怖片

撰文:陳廣隆
出版:更新:

又到農曆 7 月,鬼片紛紛出籠,觀眾未必都相信鬼神之事,卻皆喜歡入場享受心驚膽顫的快感;
何況優秀的恐怖片,總是反映社會可怕的現實、人心可怖的惡念,惡鬼故事寫的其實是生人。
近年的恐怖片,大家最有印象是哪一部?

詭屋驚凶實錄2(The Conjuring 2)(官方海報)

港式恐怖片 漸成昔日記憶

恐怖片向來是新晉導演闖影壇的入場券,特別是鬼片,成本不需很高,也有長久的類型基礎可循,但要拍得出色,其實並不容易。踏入 2010 年後,香港電影涉足恐怖片者不多,如杜玉貞導演的《恐怖在線》(Twilight Online,2014)、吳家麗導演的《有客到》(Knock Knock Who's There?,2015),都拍得不甚理想、技巧拙劣,而大陸電影不講鬼神,又削減了投資者和電影人挑戰鬼片的興致。不久前,讀過張侃侃《理解HK-Horror的幾種門道:以2015年度鬼片〈碟仙碟仙〉、〈吉祥酒店〉、〈上身〉為例》一文,更驚覺所謂「港式恐怖片」,其實已漸成昔日記憶。

至於英語世界,鬼片在喪屍片、連環殺手片等血腥殺戮風潮外,依然發展茁壯,最為香港觀眾熟悉的,自是生於馬來西亞的澳洲華人導演溫子仁(James Wan),他的《兒凶》(Insidious)與《詭屋驚凶實錄》(The Conjuring)兩系列,票房與評論都大獲成功,儘管其續集往往後勁不繼,但依然堪稱當代「鬼王」。

將在本月底於香港上畫的《切勿關燈》(Lights Out)則是由他擔任監製的作品,該片導演大衛辛德堡(David F. Sandberg)是 2013 年英國 《 Who's There? 》懸疑恐怖短片比賽「最佳導演獎」得主,《切勿關燈》即是其得獎作品之長片版。筆者不久前看過優先場,談不上優秀,卻仍可見新導演的努力,溫子仁應該給了不少意見吧。

真正恐怖片 沒有突然嚇人情景

對恐怖片有要求的影迷,也許會覺得上述影片過於商業,而且太多所謂 「jump scares」的伎倆,只追求「感官刺激」,想像力不足。真正恐怖的恐怖片,拍的是不安的氣氛、絕望的等待、至親的猜疑,經典如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的《閃靈》(The Shining,1981),就幾乎沒有突如其來閃現嚇人的情景。

以下三部恐怖片,是筆者看過的最出色的近年作品,在此略作簡介與各位分享︰

鬼上你的床(It Follows)(官方劇照)

《鬼上你的床》(It Follows,2014)

《鬼上你的床》是美國導演大衛羅拔米切爾(David Robert Mitchell)的第二部長片,當年在康城影展頗獲好評,也贏了好幾個歐洲小影展的評論人獎,票房收益不俗,在香港也上映過,可惜不為大眾熟悉。《鬼上你的床》的故事並不複雜,講的是神秘惡靈無端出現,追魂殺戮,自救之法竟是找人上床,將詛咒傳給性伴!可是惡靈殺掉「下一手」後,會自動回去追蹤「上一手」,卻誰也不知源頭誰屬。當女主角被男伴欺騙而遭「傳染」,惡靈追殺不捨。全片最大的懸念就是︰一、這惡靈到底是什麼?女主角最終能逃離魔掌嗎?二、惡靈無法擺脫、無法消滅,女主角應否另找性對象,將詛咒傳開去以暫解困?

惡靈是性病的隱喻? 絕望比驚嚇更加恐怖

《鬼上你的床》的有趣之處,在於將詛咒連繫到「性」方面,不少評論憑此指出影片抨擊的是現代人濫交的風氣,惡靈不過是性病(特別是愛滋病)的隱喻。但現代社會追求情慾自主,主角們對抗惡靈(並思考是否找人「傳染」)的過程,其實也可視為「反抗社會守舊束縛」的象徵。不過筆者最欣賞此片的地方並不在於「性」議題,而是導演不賣弄血腥,也不常利用畫面突然跳出怪物,並配以尖怪聲響嚇人的慣常套路。

本片的惡靈追殺無辜,每次都是化為中咒者認識之人的形象,在遠處(總是在畫面中心)緩緩現身慢步追上,中咒者只能選擇逃走,被抓住則必死無疑。本片高妙之處,就是僅運用中咒者與惡靈的主觀視點鏡頭切換,呈現被窺者/追殺者的視角,捏緊觀眾的心膽、操弄我們的期待,陪着中咒者寢食不安地天涯逃亡(惡靈追不上活人的速度,但永無止息)。突如其來的驚嚇不恐怖,終日提心吊膽的漫長等待、眼睜睜看著危機逼近而不知所措的感覺才可怕。《鬼上你的床》在香港上映時不少觀眾都表示不夠驚嚇,可是本片要拍的不是「驚嚇」,而是「絕望」, 有甚麼比絕望更加恐怖呢?

鬼敲門(The Babadook)(官方劇照)

《鬼敲門》(The Babadook,2014)

這部《鬼敲門》廣為影迷熟知,不少電影雜誌推選千禧年後最厲害的恐怖片,本片必在其中。但一般觀眾多沒聽聞,在香港似乎也沒公映過,實在可惜。這是澳洲女導演珍妮花肯(Jennifer Kent)的導演處女作,她女演員出身,也有參與影視寫作,看過《天黑黑》(Dancer in the Dark,2001)後決心當導演,第一部作品已勝過無數成名導演,描寫女性、指導女演員也極出色,非常令人期待後續發展。

此片故事比《鬼上你的床》更簡單︰單親媽媽與小兒相依為命,但她自己一直未揮去喪夫陰霾,小兒又像有過度活躍和暴力傾向;令學校甚至友儕都極為尷尬,心理、生活的壓力,使她瀕臨崩潰邊緣。此時屋中突然冒出一本「鬼書」,內裏預言她會讓鬼上身,殺掉小兒然後自殺。嚇過半死的她無論如何撕爛、燒燬鬼書,鬼書仍自動復原,而預言也一頁頁實現,她到底應如何挽救這個破碎家庭?

不願面對缺憾人生 才是夢魘來源

嚇人的恐怖片,相信大家都看過不少,我自己不算大膽,但看得多,也不再驚怕。《鬼敲門》卻看得人非常心寒,只看開首 10 分鐘,已是寒氣攻心,不忍追看。導演寫單親媽媽痛苦的身心(包括苦悶的工作、繁瑣的家務、難以排解的性慾、無人理解的心結),異常深刻,折磨人的生活,也許比任何鬼怪皆要恐怖。

起初我們以為行為怪誕的小兒會是被邪靈入侵的對象,一如《凶兆》(The Omen,1976),豈料小兒一直只想保護母親,不願正面面對缺憾人生的母親才是夢魘的來源,惡靈不過是具體的象徵而已。睇鬼片,無論多麼嚇人,看到最後,通常漸漸不覺懼怕了,因為就算再有更嚇人的場面,鬼怪也差不多時候歸西了。

然而看這套片後,卻是愈後愈心寒(此處就不劇透了),而且導演的技巧着實好,剪接相當俐落,不搞低級嚇人招數,而飾演媽媽的艾絲戴維斯(Essie Davis)表現更是突出,緊緊抓着觀眾的心,堪稱是鬼片版的《受影響的女人》(A Woman Under the Influence,1974)。《驅魔人》(The Exorcist,1973)導演威廉佛烈金(William Friedkin)盛讚是近年最好的恐怖片,可與《觸目驚心》(Psycho,1960)等傑作相提並論,他也許說得有點誇張,但也反映出此片之優秀,遠超一般作品。

邪典錄音室(Berberian Sound Studio)(官方劇照)

《邪典錄音室》(Berberian Sound Studio,2012)

介紹過荷里活鬼片,也談過澳洲與加拿大共同發行的佳作,接下來就嚇到英國去。這部《邪典錄音室》相信較少觀眾認識,但假若知道當年權威電影雜誌《視與聽》(Sight & Sound)選為年度最佳電影第 5 名,大概會增加不少興趣吧。

假如說《閃靈》是作家的夢魘,《邪典錄音室》就是電影音效師的惡夢吧。故事發生在 1970 年代的意大利,杜比鍾斯(Toby Jones)飾演極有天分的電影幕後,一日獲得意大利製作邀請,但抵達後才知道要為恐怖片製作音效,本來極不情願,但為生計和專業精神,也只能硬着頭皮工作。

突如其來刺耳聲效 比畫面更恐怖

意大利的「鉛黃電影」(Giallo Film)名聞天下,血腥恐怖處人所共知。本片有趣之處,卻在於完全不展示主角要配音、混音的恐怖片片段,只表現背後的製作過程——以手撕、刀插蔬果模擬宰割活人的聲音,找演員喊破喉嚨聲演尖叫、鬼嘶的效果。《鬼敲門》穿插了不少默片年代以至 1940、1950 年代恐怖片的片段;本片則完全從「聲音」角度,回顧昔年非同步收音拍攝的年代。許多觀眾皆表示看恐怖片,可怕的不是畫面,而是突如其來刺耳又巨大的聲效,本片即示範了就算沒有血腥的畫面,原來真的也可以很恐怖,看着那些演員臉容扭曲、聲嘶力竭的模樣,實在也和看活人被生劏的表情沒有分別。

不同於上述兩部擺明講鬼的恐怖片,本片的恐懼乃在主角內心,違背初衷為五斗米折腰,朝夕對着邪惡的畫面、嚇人的聲音、麻煩的團隊,內心漸漸也扭曲起來。到了故事後段,片場的怪事愈來愈多、愈來愈離奇,畫面上的虛構與主角的現實人生,開始再分不開來。導演彼德史迪蘭(Peter Strickland)鋪陳得很有耐性,慢慢營造氣氛,如純粹追求感官刺激的觀眾大抵會失望了,但如能投入角色,就會感受到如《閃靈》般寒氣。

從「聲音」角度拍心理懸疑片,最優秀的自是《竊聽大陰謀》(The Conversation,1974)與《凶線》(Blow Out,1981),但以此為主題拍恐怖片,《邪典錄音室》肯定是少有而成功的例子。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